会员注册    摄影师注册

 
  • 图片信息 >>
  • 编号:60566
    图片尺寸:4658X9449
    大小:17040KB/119280KB
    作者:杨永青
    分类:新闻图片->社会
    关键字:辉煌60年新疆故事 自治区成立60周年 铭记 镜头中的60年 上海知青杨永青 兵团农八师石河子总场一分场 周恩来总理 周总理 支援兵团建设
    图片ID号:1284276632
    图组ID号:14738
“周总理的接见改变了我的人生”
(2/5)
2015年02月28日 11:31:16
上一张  
下一张
 
图片说明:
  1959年,美丽的石河子新城。
组图说明:
  上世纪60年代,10万上海知青奔赴新疆,他们曾用激情和汗水在戈壁荒滩上写下了可歌可泣的“青春之歌”。当年周总理在石河子接见上海知青曾是轰动一时的新闻。如今,半个世纪过去,当年站在周总理身旁那个笑靥如花的姑娘,如今已成了白发苍苍的古稀老人。
   农历羊年的大年初三,远在上海的杨永青通过电话接受了本报记者的采访。
   为来新疆写血书
   1941年出生在上海的杨永青,因为肺结核,失去了上大学的机会。1964年,上海市动员年轻人去新疆支援兵团建设,正在一家无线电商店工作的杨永青顿觉找到了人生的方向。“我当时想:上海这么小小的弹丸之地,就有1000万人;新疆有160万平方公里,才1000万人,那里的天地一定更辽阔,有更大的舞台。听了单位领导的动员,我当晚就写了要求去新疆的申请书。”杨永青回忆道。
   但是单位却不同意,因为此时杨永青的父母已定居香港,单位领导认为这么大的事还是要征得父母同意才好。杨永青又动情地写了第二封申请书,单位领导向上级汇报后才同意她报名。可惜发榜时,依然没有她的名字。性格倔强的杨永青回家后,用剪刀割破手指,写下血书:“冲破万重关、创业在新疆,一心为革命、誓死头不回。”她直接把第三封申请书送到徐汇区委新疆兵团的招生处。几天后,终于如愿以偿。
   这期间,哥哥已悄悄把这事儿告诉了在香港一家轮船公司作职员的父亲。父亲接连写了两封信苦劝她:“新疆的自然环境恶劣,你原本就体弱多病,到那里是去送死。不如来香港或去日本学习你最感兴趣的无线电技术,有了更多的知识,一样可以报效祖国。”尽管觉得父亲的话不无道理,但是对遥远新疆的渴望已经让杨永青年轻的血液燃烧起来了。
   周总理的接见
   1965年7月5日,这是一个刻进杨永青生命的日子。来疆刚一年,她已是兵团农八师石河子总场一分场子女学校的教师。那天中午,上海知青连指导员马太定急匆匆地跑来通知杨永青和另外10位上海知青,说有最重要的事情。卡车载着他们一路飞奔,指导员这才揭开谜底:“周总理想了解兵团知青的情况,要接见你们。”大家顿时欢呼起来。
   下午3时多,十几个人下车后,跟着指导员沿着二分场一条林荫大道向西疾行。杨永青第一个看到周总理正站在一张方桌旁,急忙招呼大家:“总理就在前面,快来!”大家齐拥而上,争相跟周总理和陈毅副总理握手。“我走得最快,就站在了离周总理最近的地方。”杨永青不无得意地说。《新疆日报》的摄影记者立刻摁动快门,让这一历史时刻永远定格。
  周总理亲切地和知青们交谈,当他了解了上海知青在石河子的工作生活情况和他们的家庭背景后,发表了“一个人的出身不能选择,但前途是可以选择的”著名谈话,后经《中国青年报》记者报道,轰动全国。在那个时代,曾激励了无数出身“旧家庭”年轻人用汗水创造“新人生”。杨永青也因这次接见,成为上海知青的标志性人物。
   此生无悔
   “周总理的接见改变了我的人生。为了到最艰苦的岗位,我要求从学校回到了生产连队。”1972年,因为丈夫的父亲逝世,母亲年迈,兄弟年幼,丈夫带着3岁的儿子,回到中原的老家。杨永青独自带着女儿依然在连队。其实她本可以一起调回去的,但她不愿离开新疆。最后,还是她的执著感动了丈夫,1977年,他又带着儿子重返石河子。
   1979年2月,刚调到自治区团委担任副书记不久的杨永青,又作出了一个大胆的决定:向当时的自治区党委书记汪锋提出重返农场工作。“我1978年离开农场时,团场还在亏损,总理交代给我们的任务还没有做好。我觉得自己在农场工作更合适。”经批准,她又挂职回到145团担任试验场教导员。1981年年初,石河子总场已经开始盈利,杨永青才放心离开。
   1996年4月,在去木垒哈萨克自治县青少年科技中心考察途中,她遭遇车祸,身负重伤,才离开了自治区科协党组副书记的岗位,退居二线。
   回到上海的杨永青魂牵梦绕的依然是新疆。2013年9月,她协助上海真趣国际旅行社,策划组织了“情系兵团大美新疆”旅游专列活动。当250多位白发苍苍的老知青再次回到曾经挥洒过汗水和热血的兵团农场,看到新疆和兵团巨大的变化,无不热泪盈眶。
   “在新疆的34年,虽然经历过很多磨难,但我从未后悔过当初的选择。”电话里,杨永青的声音透着浓重的沧桑感,却干脆爽利。本报记者 张海峰
上一张 下一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