会员注册
摄影师注册
首页
|
新闻图片
|
非新闻类图片
|
图片故事
|
档案图片
|
全部图片
|
关于我们
|
>
编辑电话:0991-88888888 技术电话:13910128997
图片信息 >>
编号:69631
图片尺寸:1332X2000
大小:1995KB/11970KB
作者:邹懿
分类:新闻图片->社会
关键字:新疆 乌鲁木齐市 社会保障 社会治理
图片ID号:1288082696
图组ID号:17062
低保帮我们渡过了难关
(3/5)
2015年04月07日 14:22:16
返回
图片说明:
2015年4月2日,于2000年起享受低保、今年53岁的乌鲁木齐市炉院街片区管委会棉南社区居民丁兆英在家中打理盆花。
组图说明:
高娃、杨英春 文
在新疆,城乡居民最低生活保障制度是216万困难群众共同关心的热点话题。新疆的城乡居民最低生活保障制度,要从1998年说起。1998年,新疆城市低保工作起步,为城市贫困居民撑起了社会救助的“保护伞”。2002年,我区又将应保未保的13余万城市贫困居民纳入最低生活保障范围,截至2002年6月,我区37万城市贫困居民全部享受到最低生活保障。从1999年起,自治区在鄯善县开展农村低保试点,2006年扩大至克拉玛依、福海等13个县市,2007年下半年全疆全面建立起农村最低生活保障制度。
一
“如果没有低保政策,真不敢想象我们这一家人的日子会是什么样子。低保一次又一次地帮助我们渡过了难关。”4月4日,乌鲁木齐市水磨沟区七纺片区清泉社区居民景福英对记者说。
景福英今年49岁,因患有尿毒症,每周都要做两次血液透析。虽然被病痛折磨得面容憔悴,但是说起低保政策,景福英的双眼却格外明亮。
2000年,景福英的丈夫芦军方从企业下岗,这个家庭失去了唯一的经济来源。为了生计,景福英和丈夫曾拿出了所有的积蓄饲养肉鸽,后来却因禽流感疫情影响,生意越来越难做,到2002年时,他们不仅赔光了所有的钱,还欠了很多债。“那段日子真是太艰难了,家里连买米面的钱都没有了。就在这个时候,水磨沟区民政局和清泉社区的干部来了,给我们送来了一个写着‘城市居民最低生活保障证’的红本儿,本子里还夹着468元钱,那是我们一家三口一个月的低保金,也是给我们一家子的救命钱。”时隔十几年,景福英仍然清楚地记得当时‘绝路逢生”的激动。
2005年,景福英找到了一份保洁员的工作,每个月有了480元的工资。有了收入,景福英就主动申请退出了低保。2009年,她突然被查出了尿毒症,无奈只好辞去了工作;没多久,芦军方也患上了糖尿病。两口子吃药、住院,孩子上学,到处都需要钱,一
家人的生活又一次陷入了困境。“当时住院需要交2000元钱的押金,那对我们来说可是一笔巨款。社区知道我们的情况后,先帮我们捐钱凑够押金,接着又重新替我们申请了低保。那时候每人每月的低保金已经涨到了293元,低保户看病住院还能享受优惠政策。低保政策就像一把‘保护伞’,再一次庇佑我们一家渡过了难关。”景福英说。
现在,景福英每个月要做8次透析治疗,“一次透析花500元,打一针促红素就要140元,如果没有低保救助政策,我哪儿有钱吃饭治病啊。”景福英说。
二
53岁的丁兆英是乌鲁木齐市沙依巴克区炉院街片区棉花南街社区居民,她腿脚不便,享受低保的时间要比景福英早两年。“2000年乌鲁木齐市的低保标准是每人每月120元,现在涨到了380元,比起以前翻了三倍还不止。低保人员除了能享受医疗方面的优惠政策,每年还有1100元的取暖救助金,对我这样的残疾人,政府每个季度还发732元的居家托养费。我一辈子没成家,也没有儿女,有了这些钱我就不愁养老过日子了。”丁兆英说。
姜清芳是丁兆英的老邻居,也是炉院街片区管委会的低保协管员,“干低保工作快10年了,低保标准连年提高,每次提高我都觉得很欣慰,在我眼里,低保不仅是公民的一项基本权利,更是社会和谐稳定的‘最后一道安全网’。”
记者了解到,乌鲁木齐的城乡居民最低生活保障制度只是全疆提高困难群众生活保障的一个缩影。这些年,自治区大手笔投入专项资金保障和提高城乡低保对象的基本生活水准。目前全区已有216万城乡困难群众被纳入低保范围。今年,自治区又将城乡低保提升工程列为重点民生工程,投入47.3亿元,主要用于提高城乡低保保障水平。
上一张
下一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