会员注册
摄影师注册
首页
|
新闻图片
|
非新闻类图片
|
图片故事
|
档案图片
|
全部图片
|
关于我们
|
>图片详情
编辑电话:0991-88888888 技术电话:13910128997
图片信息 >>
编号:108367
图片尺寸:2281X3041
大小:1484KB/10388KB
作者:赵军
分类:新闻图片->旅游
关键字:休闲农业 特色农村 观光农业 旅游 自治区休闲观光农业示范点 乌鲁木齐市米东区三道农庄 采摘 垂钓 设施大棚 特色林果业 农村富余劳动力就业 乡村旅游
图片ID号:13324148968
图组ID号:24343
发展休闲农业提升旅游景区吸引力
(3/5)
2016年06月24日 16:49:10
返回
图片说明:
2016年6月9日,乌鲁木齐米东区农业示范园经理马长勇(右)向游客介绍南方花卉。
组图说明:
——我区2020年休闲农业经营户将达7000余家
记者从自治区农业产业化发展局(农产品加工局)了解到,2015年,自治区5231家休闲观光农业经营组织直接吸纳5.7万人就业,辐射带动8.4万户农民增收,年人均收入达3万元。如今,正是休闲农业的高速发展期,全区各地的休闲农庄和特色农村如雨后春笋般出现,成为都市人的假期新去处,更是农村经济发展的一种新模式。这一新兴产业已成为我区各族农牧民增收致富的主要渠道之一。
据介绍,到2020年,全区将力争实现休闲观光农业经营主体达到7000家以上,接待城乡居民消费群体2200万人次以上,营业收入突破60亿元,辐射带动农户数达到10万户,在产业主导区域,从事休闲农业收入占农民人均纯收入的50%以上,促使休闲农业成为精准扶贫精准脱贫的有效形式,成为大众创业万众创新和农村劳动力就近就地就业的重要渠道。
休闲农业缘何在这短短几年就受到广大消费者和农牧民群众的青睐呢?本报记者近日走访了乌鲁木齐市周边的部分农家乐、农业现代科技园、休闲农业庄园一探究竟。
休闲观光农业成农民致富增收新渠道
“在这里打工既挣了钱还照顾了家庭,比自己种那几亩水稻田好多啦。”6月14日下午在米东区三道坝镇三道农庄打工的60岁村民王秀玲一边在蔬菜地里除草,一边告诉记者,家里有一个身有残疾的儿子,以前全家收入就靠种植几亩水稻田,一年下来收入不到5000元,现在就近在三道农庄打工,每天不仅有120元的现金收入,而且还可以照顾患病的儿子。“这样的日子,真是太好了!”王秀玲笑着说。据三道农庄经理石刚介绍,目前,每天在三道农庄像王秀玲一样务工的村民共有40余名,最多时务工村民达到100余人。考虑到村民的实际情况,三道农庄对打工村民实行弹性制的劳动时间,比如自家田里农闲时、晚饭以后时间等都可以来打零工,按小时当场结算。
三道农庄是自治区休闲观光农业示范点,占地面积150亩,是一家集农家美食和大棚观光于一体的农庄,三道农庄分为垂钓区、采摘区、种植区、养殖区及“私人订制”大棚区,其中垂钓区占地12亩、游客自由采摘区30亩、153座种植大棚、“私人订制”大棚11座以及养殖区的5000只“林下虫草鸡”和特色林果种植区。平均每天都有200余位当地和昌吉、石河子等地的游客慕名前来游玩,游客在这里不仅可以参加“吃农家饭、住农家院、购农家物”,“上树摘果、塘边钓鱼”等富有参与性、娱乐性和差异性的农事活动,还可以品尝农庄特有的夹沙丸子、烤肉、辣子灌肉等新疆特色美食。在轻松体验民俗文化和农耕文化的同时,学习认知农业科技知识,悠然自得地娱乐。石刚认为,三道农庄位于乌鲁木齐市“一小时生活圈”范围内,地理位置不错。下一步将大力培育发展休闲农业,吸引更多游客。同时也让更多的村民通过旅游致富。
近年来,米东区制定出台了多种优惠政策和扶持措施引领全区休闲观光农业的快速发展,积极创造就业岗位,实现广大农民“在家门口挣钱、零距离就业”。在有效促进农村富余劳动力就地转移就业、引领农民脱贫致富的同时,也成功助推了米东区旅游业的发展,让农民吃上“旅游饭”,一大批农民就因为吃上了“旅游饭”,成为全区发展乡村旅游脱贫致富的先进典型。米东区农牧局局长于健表示,发展休闲观光农业,既可大幅增加农业就业容量,使农民在不离乡、不离土的情况下就地就业创业,也可通过集约经营,提高资源利用率和土地产出率,休闲观光农业已成为当下农民增收新的增长点。
“农业+旅游”走现代农业新路
作为自治区休闲观光农业示范点之一的米东区长山子镇米东区农业示范园更是以农业文化、农业基地、农业设施为依托,通过拓展农业功能,强化“农旅”融合,让游客在领略田园美景、品味农业情调、体验收获乐趣、欣赏农业文化、感知农业科技中,享受别样的乡村休闲生活。
占地1500亩的米东区农业示范园是一家集农业种植、餐饮服务、农业观光旅游于一体的综合性示范园区。记者一进园区就看到,一条笔直的大道将园区一分为二,46座蔬菜大棚分3列整齐地排列在道路两侧,园内占地2500平方米的玻璃智能大棚吸引了所有游客的眼光。走进一看,大棚内不仅育苗,还栽种着各种南方花卉、树木:棕树、榕树、红棘、百合、大理花、佛手、旅人蕉、金橘……这些只有南方才会生长的树木花卉如今在这里争奇斗艳让人目不暇接,各种四季常青的观赏性花卉、苗木、盆栽、盆景等格外醒目。“每年、每个季节都要有不同的花,才能让人有新鲜感,但光有花景还只能吸引人们暂时停留,要让他们在这里玩上一天,还需要更多项目作为支撑。”经理马长勇告诉记者,米东区农业示范园里的生态餐厅、小型食草动物园、农机博物馆、农具博物馆也即将完工投入使用,届时游客在示范园不仅能观赏奇花异草,还可以和家人、孩子一起了解农耕文化和体验亲子游。到时候,观光农业的发展会吸引更多人气,也必将带动当地旅游业发展,形成农业和旅游业相互促进的良好模式。
“这里的蔬菜口感就是不一样,就像自家菜园里的菜。”提着一筐新采摘的蔬菜的乌鲁木齐市市民尚文勇女士高兴地说。“我们这儿的菜,你只管放心吃,不用放冰箱,西红柿搁一星期没问题,白菜就是放干了也不会坏。”马长勇一脸自豪地告诉尚女士。据介绍,米东区农业示范园常年种植蔬菜达50余个品种,为了确保蔬菜的口感,蔬菜和水果是按照无公害管理模式栽培的,并通过无公害认证和绿色认证,同时,米东区农业示范园不断完善农产品质量安全可追溯体系建设,园区内所有农产品都可以通过扫描二维码查找到相关信息。“田还是那片田,我们种的却是‘风景’,卖的是‘创新’。”马长勇表示,发展休闲观光农业,让原本效益较低的传统农业,转变为有较高附加值的旅游休闲产业。最终实现农区变景区,田园变公园,农产品变商品,让更多农民受益。
农业示范园只是米东区发展休闲观光农业的一个缩影,“乡村旅游是农业发展的新途径,也是旅游业发展的新领域,为农民增收开辟了新渠道。”于健介绍说,截至目前,全米东区已发展休闲农业企业102家,其中休闲农庄12个,休闲农业园区1个,民俗村1个,农家乐46家。其中,7家单位被评为自治区休闲观光农业示范点,1家单位被评为国家级休闲观光农业示范点。发展休闲观光农业,不仅使米东区乡村旅游由目前单纯的“吃农家饭、住农家屋”,向集“吃、住、赏、购、体验”为一体转变,更有利于提高米东区乡村旅游发展层次。
休闲农业将成乡村旅游新亮点
旅游是乌鲁木齐县的主导产业,早在2010年乌鲁木齐县就荣获了“自治区级旅游强县”称号,2011年又获得“全国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示范县”称号。数据显示,乌鲁木齐县共有20多个规模以上景区,有农家乐、牧家乐800多家,逐步形成了景区+农家乐(牧家乐)的旅游模式,2015年,全县共接待游客397.8万人次,实现旅游收入5.8亿元。
近年来,乌鲁木齐县以农耕文化为魂,以美丽田园为韵,拓宽农业发展空间,发展休闲农业,走出了一条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的新路,蓬勃兴起的休闲观光农业,既是融农业经济功能、生态功能与社会功能为一体的新兴产业,也是建设现代农业、丰富旅游发展内涵、促进农业增效和农民增收的新举措。
6月19日,记者走进自治区唯一一家四星级旅游农家乐——大庄缘生态旅游度假村(以下简称大庄缘)。位于乌鲁木齐县板房沟乡的大庄缘是一家集观光、旅游、休闲、娱乐、就餐于一体的综合性生态旅游场所,占地122亩,绿化覆盖率达95%,目前已投资1200万元。进入园内,满眼尽是绿色,虽然已入夏,但不远处的山尖上
还有大片尚未融化的积雪,园内以土木建筑
为主,具有浓郁的乡村风味,旅馆、蒙古包、
包厢、宴会厅、棋牌室、凉棚、蹦蹦床、摇椅、自助区、休闲区、鱼塘、蔬菜大棚、果园等设施一应俱全,道路两旁挂满了大红灯笼,更是给人一种赏心悦目的愉悦感。
“这里空气清新,环境也很好,除了赏花,还有滑滑梯、童话城堡等儿童游乐设施,很适合亲子游。”领着孩子玩了一天的市民李丽说。记者看到,院内游客有端着小碗品尝美食的,有带着孩子踢毽子的,有比赛滚铁环的,还有欣赏民族特色产品的……而在大庄缘一条蜿蜒的慢行道上,分布着假山瀑布、生态水系、雅致凉亭、大小桥梁及各种名贵花卉,即将开放的徒步道和自行车骑行道两侧则是融农业生产、农产品销售、休闲旅游、科普教育为一体的田园风光,美食博物馆、自然体验馆,农家土鸡和南山芦花鸡养殖区等景点散落在各处,浅咖色的小木屋前随兴摆放着几张户外咖啡座椅,绿意满布了房前屋后,乘凉的长廊内零星不规则配置一些根雕茶台,可供游人休息品茶,大庄缘在以“山、水、田、村”为四要素的生态格局下,构建慢生态、慢生活、慢旅游、慢交通四大生态系统,打造休闲慢园,让游客在休闲中品尝乡村美食、感受乡村文化、观赏南山美丽风光。这里早已不是过去那个只能爬山、赏景的农家乐,而是一个集吃住行游购娱于一身的复合型休闲农业生态园:投资50多万元,按五星级标准修建的“星级厕所”、果园内新嫁接的一棵树可以结几种不同果子的果树奇观、大庄缘自创的“黄金羊拐”、“胡辣羊髀石”美食……
“‘乡村游’也要享受星级服务。”2015年被中国国家旅游局授予“中国乡村旅游致富带头人”称号的大庄缘董事长康凯说,为使乡村游的客人享受到星级服务,大庄缘不仅在环境、设施等硬件上下功夫,而且更加注重对游客的人文关怀和对服务人员的培训。大庄缘以特色美食和优美自然环境及贴心的服务赢得了顾客的好评,如今大庄缘已成为乌鲁木齐南山景区休闲农业的一张亮丽名片。
据介绍,大庄缘开业6年多来,为打造休闲观光农业和生态乡村旅游的新型农庄,充分利用当地农牧业和旅游资源,将休闲观光农业和生态乡村旅游相结合,不断挖掘和丰富具有当地特色的乡村餐饮文化、民俗文化和生态旅游文化的内涵,在发展休闲农业的同时,不仅使企业受益,还通过采取“合作社+基地+农户”的模式,带动当地村民致富,实现了经济效益、社会效益、生态效益“三丰收”。
“从早期的农家乐到现在,乌鲁木齐县休闲观光农业发展过程中也探索出了不少成功的模式和道路,有的把休闲观光和农业园区发展结合起来,有的让农民真正参与到其中,有的则以新农村建设为依托,都取得了十分明显的效果和成绩。”乌鲁木齐县农牧局农业研究院顾建新坦言,从目前来看,乌鲁木齐县休闲观光农业的问题主要是开发层次集中于以观光农业为主,游客除了采摘、垂钓,大部分停留在观光、吃农家饭、喝茶等活动上,过程通常只强调“游”和“食”而忽视了“玩”。为使休闲农业快速健康发展,今年,县委、县政府改变重发展轻管理的倾向,突出乡村旅游的后续管理,通过扩大旅游规模、提升产品档次、完善配套设施,使每个季节都有不同的看点。同时确定打造10个美丽宜居乡村,通过为每个村投入1000万元专项资金,来提升乡村旅游接待环境,这也必将推动全县休闲农业的高品质发展,让更多群众受益。
积极开发休闲农业大力发展乡村旅游
记者从自治区农业产业化发展局(自治区农产品加工局)休闲农业处了解到,目前全区休闲农业各类经营组织(户)达到5231家,其中全国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示范县(市)7个,国家示范点19个,中国最美休闲乡村9个,中国美丽田园7处,中国重要农业文化遗产3项,五星级休闲农业企业3家,四星级1家,自治区休闲观光农业示范县20个,示范点183个。一批以景区带动型、城区近郊型、特色产业辐射型、农业科技示范型、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型等经营模式为代表的休闲农业经营户脱颖而出,布局合理、特色鲜明、效益可观的休闲农业发展格局初步形成,同我区“旅游大景区”互为补充、相得益彰,丰富了休闲娱乐产品类型,较好地满足了城乡居民的生态休闲消费新需求。
据了解,发展休闲农业,客观上促使农业资源集约生产,改善了农业基础设施条件,增加了科技含量,提高了抵御自然风险和市场风险的能力。如中心城市近郊农民的自家菜地被开发成为休闲采摘园后,农业生产至少提高5倍以上的收益。设施农业种植大棚开发成为城市居民自助采摘基地后,至少提高3倍以上的综合收益。此外,传统的果蔬采摘、种植喂养、湖面捕捞、日常餐饮等农事活动,经过设计开发,打造成为供城市居民消费体验的休闲项目,极好地提升了农业的附加值。休闲农业贯穿农村一二三产业,据初步估算,休闲农业每增加1个就业机会,就能带动整个产业链增加5个就业机会。一个年接待10万人次的休闲农庄,可实现营业收入1000万元左右,直接安置300名农民就业,间接带动1000户农民家庭增收。
据自治区农业产业化发展局(自治区农产品加工局)休闲农业处处长张维笃介绍,根据自治区加快农业产业化发展工作会议精神,几年来,先后扶持休闲观光农业项目72个,投入841万元,累计吸纳社会资金近50亿元投资休闲农业,通过发展休闲农业,我区众多传统的沙画、羽毛画、芦苇编织品、根雕、骨雕、葫芦雕刻、手工刺绣、羊毛地毯等民间手工艺品也走出了农家小院,变成城市居民竞相购买的休闲商品,吸引了大批的内地客商关注。但我区休闲农业和乡村旅游所能提供的服务项目功能还比较单一,大多消费仍停留在餐饮、垂钓、采摘、观光和其他简单农事活动层面,同质化竞争严重,乡村特性资源没有得到充分挖掘,缺少文化内涵和创意设计。养生、休闲、生态、健康、科普、文化、教育等高附加值体验项目亟待开发,下一步休闲农业处将重点在全疆打造一批具有历史文化内涵和民族民俗特色的休闲乡村;建设一批农牧民休闲观光服务基地和自治区休闲农业和乡村旅游示范点;培育一批休闲采摘园和农业科技示范园。通过组织开展以休闲观光农业为主题的农事节庆活动,积极探索休闲农业产业扶贫和农民创新创业模式,做到休闲农业与生态文明、现代农业、美丽乡村、大众创业、万众创新、文化建设、扶贫脱贫融合发展、共同推进。
张维笃表示发展休闲农业对优化我区旅游产品结构,提升我区旅游景区吸引力,拓宽旅游市场具有很大的影响力,也是一条帮助各族农牧民群众致富的快车道。
上一张
下一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