会员注册    摄影师注册

 
  • 图片信息 >>
  • 编号:160710
    图片尺寸:3000X4000
    大小:4488KB/31416KB
    作者:朱必义
    分类:新闻图片->社会
    关键字:俄罗斯 喀山 潜艇博物馆 弗拉基米尔 东正教堂 加里宁格勒 赫尔松涅斯古城 黑海 钟楼 喀山大学博物馆里 托尔斯泰雕像 喀山克里姆林宫 喀山斯维亚日斯克岛 勘察加 潜水员 克里米亚马桑德拉宫 克里米亚赫尔松涅斯古城 罗斯托夫机场 索契 符拉迪沃斯托克火车站 斯维亚日斯克岛 塞瓦斯托波尔 圣三一修道院 克里米亚里瓦几亚宫 喀山圣母大教堂 高尔察克雕像
    图片ID号:14164249255
    图组ID号:37355
《朱必义看天下》——你好,俄罗斯
(24/56)
2018年10月12日 17:42:42
上一张  
下一张
 
图片说明:
  勘察加:潜水员刚从海底把海胆打捞上来(摄于2018年8月18日)。
组图说明:
  你好,俄罗斯
  朱必义
  我这是第几次到俄罗斯?还真记不清了。不过这次和以往不同,8月1日启程的俄罗斯深度游,总共要用24天,地域跨度从黑海、波罗的海一直延伸到太平洋,也就是把俄罗斯的欧洲部分和亚洲部分一口气跑遍。
  我们的俄罗斯深度游从莫斯科周边那条将一个个古城连贯起来的历史文化环形线路开始。首站是享有“童话城市”美誉的苏兹达里。苏兹达里的历史据说比莫斯科还早100多年。早在公元七世纪上半叶,那里就是罗斯托夫-苏兹达里公国最繁华的城市。十三世纪遭鞑靼人入侵,城市被破坏。十六世纪基辅被立陶宛人占领,苏兹达里一度成为俄罗斯东正教的中心。
  面积仅9平方公里的苏兹达里建有50多座教堂和5座修道院,其中建于1225年、有五个蔚蓝色圆顶的基督诞生大教堂位于小克里姆林宫内。每年12月底到来年1月,当地都会在教堂附近举办“俄罗斯之冬”庆祝活动,人们穿着色彩鲜明的民族服装,乘着雪橇前来,在一起欢笑、跳舞。
  叶夫菲米救主修道院是苏兹达里的男修道院,1352年由苏兹达里下诺夫哥罗德大公鲍里斯·康斯坦丁诺维奇和修道士叶夫菲米共同修建。1766年到1905年,该修道院成为囚禁教会犯人和政治犯的监狱,俄国著名作家和思想启蒙者车尔尼雪夫斯基也在那里坐过牢。
  与男修道院隔河相望的圣母修道院是苏兹达里的女修道院,1364年由苏兹达里大公安德烈·康斯坦丁诺维奇修建。该修道院历史上曾经用于囚禁俄国皇后:十六世纪伊凡三世的原配因不孕被送到这里度过余生;伊凡四世等沙皇也利用这座修道院软禁令他们头疼的妻子,其中彼得一世的第一任妻子叶夫多基娅·洛普欣娜在这里被关了19年——皇后的命运尚且如此,当时俄国妇女的地位可想而知。
  木造建筑博物馆展示的除了古代俄罗斯民居、风车、磨坊、水井,还有一座建于十七世纪的木质教堂。展品还包括纺车、木犁、雪橇,以及一些从野外采集的植物标本(也许是香料,也许是熏蚊子的),等等。
  位于莫斯科以东190公里的弗拉基米尔是我们参观的第二个古城。该城建于1108年,十二世纪下半叶到十三世纪初的弗拉基米尔大公国是古罗斯最大的政治、经济、文化中心。1238年遭到蒙古帝国军队攻打,1557年成为弗拉基米尔-苏兹达里公国首都。
  令弗拉基米尔人自豪的是,他们那里诞生过诺夫哥罗德及弗拉基米尔大公亚历山大·涅夫斯基(俄罗斯民族英雄)、十八世纪俄国著名军事家亚历山大·瓦西里耶维奇·苏沃洛夫、现实主义风景画大师伊萨克·伊里奇·列维坦等杰出人物。
  德米特里耶夫教堂在弗拉基米尔众多宗教建筑里规模不算大,教堂外墙精美的浮雕却独树一帜。除了动植物图案,浮雕形象还包括古希腊神话中的大力士海格力斯、古以色列国大卫王、所罗门王,马其顿国王亚历山大大帝等等。
  在弗拉基米尔街头有一些当地人现场制作工艺品出售给游客,苏兹达里木结构博物馆里也有些俄罗斯妇女加工布娃娃供游客选购,旅游带动就业在俄罗斯同样得到很好的体现。
  当天傍晚到达谢尔盖耶夫镇,晚饭后我外出散步。酒店背后有一幢古罗马风格的政府办公楼,花坛、喷泉、一根根圆柱使得整个建筑有一种轩昂的气派。再走几步就是公园,树木蓊密,有雕塑和游乐设施,小餐厅放着音乐。
  啊,这才是我希望见到的!夕阳下一簇簇金色或蔚蓝色“洋葱头”熠熠生辉,那就是俄罗斯最古老的教堂群之一——谢尔盖三圣大修道院。整个教堂群包括建于1423年~1442年的三圣教堂和建于1682年~1692年的杜霍夫斯基教堂,还有建于1774年~1769年的五层钟楼,以及顶上有四个蓝色圆顶和一个金色圆顶、伊凡四世(伊凡雷帝)于1585年下令修建的圣母安息大教堂。
  那晚我逛到夜幕四合还舍不得回酒店。谢尔盖三圣修道院的圆顶亮起了一盏盏射灯,天是蓝的,高高的“洋葱头”闪着蓝色和金色的光芒,拱形院门半开半闭,再加高高的白色围墙,使得整个建筑群笼罩在一种亦真亦幻的唯美氛围里。
  次日一早我再次来到修道院,大门敞开,参加晨祷的人络绎不绝,妇女们都扎着头巾,每个教堂里都是满满的虔诚。
  8月3日从莫斯科飞抵加里宁格勒。加里宁格勒原名哥尼斯堡,最初是古普鲁士人建立的定居点。1255年条顿骑士团征服普鲁士桑比安部落后,在此建立要塞,称之哥尼斯堡,意为国王山。随着德国商界汉萨同盟兴起,哥尼斯堡作为汉堡同盟成员渐趋繁荣,来自普鲁士、波兰王国、立陶宛公国的货物都在此交易。
  十八世纪中叶,俄罗斯在七年战争中占领东普鲁士。1757年12月31日,俄国女皇伊丽莎白·彼得罗夫娜发布敕令,宣布将哥尼斯堡并入俄罗斯。1773年,哥尼斯堡成为东普鲁士首府。
  第一次世界大战,战胜的同盟国为了帮助波兰获得出海通道,决定划出“波兰走廊”,从此哥尼斯堡和东普鲁士与德国本土分离。
  二战后,哥尼斯堡连同东普鲁士被割让给苏联。为纪念刚刚去世的苏联最高苏维埃主席团主席加里宁,苏联把这块失而复得的领土起名加里宁格勒。1991年苏联解体,原本属于苏联的立陶宛和白俄罗斯独立,加里宁格勒和俄罗斯本土分离,成了一块飞地。
  我们首先参观的是哥尼斯堡大教堂。1701年,普鲁士首位国王弗雷德里克一世在这座教堂加冕,从此哥尼斯堡成为普鲁士首都,直到后来迁都柏林。
  教堂背后一个不显眼的地方建有欧洲启蒙运动最后一位哲学家、德国思想界代表人物伊曼纽尔·康德(1724~1804)的墓地。同时我们了解到,著名数学家克里斯蒂安·哥德巴赫以及另一位大数学家莱昂哈德·欧拉也是哥尼斯堡人。前者因一个扑朔迷离的“猜想”让世界绞尽脑汁,后者以哥尼斯堡的桥和岛屿为基础,解决了著名的哥尼斯堡七桥问题,并由此产生了新的数学分支——几何拓扑学和图论。
  哥尼斯堡大教堂附近一片树林里,一群俄罗斯孩子在教练带领下练习跆拳道。他们穿着白色练功服,系着红腰带,一招一式都很认真。
  国王门和腓特烈门都是古代哥尼斯堡的城门,现在都改造成博物馆。其中国王门有1198年波西米亚国王、哥尼斯堡城堡建设者普热米斯尔·奥托卡一世、普鲁士公国第一任公爵阿尔布雷希特以及神圣罗马皇帝(绰号红胡子)腓特烈一世的塑像。
  纳粹德国在二战中修建的地堡也改建成了博物馆。1945年4月,负隅顽抗的德国守军在苏联红军摧枯拉朽的攻势下,付出了死伤4.2万(包括德国老百姓)人的惨重代价,残余的9万官兵缴械投降。
  我们还参观了停泊在普列戈利亚河上的一艘退役潜艇和一艘海洋科考船。其中科考船原来是德国1939年建造的运输船,后来成了医疗船。二战后期被苏军缴获,改造成科考船,曾经考察过法罗群岛。
  8月5日下午来到2014年冬奥会举办地、俄罗斯著名海滨旅游城市索契。通过网上资料我了解到,欧洲人最早的祖先克罗马农人就来自索契。中国史籍记载过的匈奴、鲜卑、丁零、铁勒、柔然、突厥、契丹、蒙古人也都在索契留下过足迹。十九世纪初,俄罗斯为抵御奥斯曼帝国扩张,在索契建立了亚历山大城堡。1866年,沙皇亚历山大二世征服高加索以后,下令索契由俄罗斯人和乌克兰人居住,从此索契纳入俄罗斯版图。
  我们在索契住的酒店面对黑海,出门走不了几步就到达卵石海滩,然后就可以在温暖的海水里尽情遨游(和下饺子般的游泳馆完全是两种感觉)啦!
  在索契我们参观了奥斯特洛夫(《钢铁是怎样炼成的》作者)故居博物馆、斯大林别墅、索契植物园,当晚还前往索契奥林匹克运动场,在那里听了一场露天歌剧——意大利作曲家马斯卡尼创作的《乡村骑士》。
  第二天坐缆车上高加索山,参观著名滑雪胜地红波利亚纳和带有瑞士风情的高山度假村。
  当晚坐火车到罗斯托夫。罗斯托夫位于顿河下游,濒临亚速海,十二世纪成为独立小公国,十三世纪成为俄罗斯西北部中心,后遭蒙古人入侵。1474年并入莫斯科大公国,1589年到1788年成为俄罗斯与白海之间商埠。
  我们在罗斯托夫逗留时间并不长,一行人在顿河畔简单游览。那里除了顿河女神雕像,还有《静静的顿河》作者肖洛霍夫以及书中男女主人公葛里高利和阿克希尼亚同坐一条小船的雕塑。说真的,我觉得这一对乱世恋人雕塑神态和我读小说时想象的形象十分吻合:葛里高利就是那么一副桀骜不驯的样子,阿克西妮娅表情、体态传递出来的同样是天塌地陷我不管,只要能和心爱的人在一起就满足的铁定信念。
  当天午餐的餐厅悬挂着许多表现昔日哥萨克英勇豪迈的老照片。罗斯托夫机场候机楼更是借助现代传媒手段,对哥萨克尚武精神进行渲染和再现。是啊,沙皇时代,多少次对外战争,哥萨克骑兵都是一支不容对手小觑的突击力量。俄罗斯向西伯利亚广袤土地扩张的进程中,哥萨克人同样发挥了急先锋的作用。
  罗斯托夫午餐后搭乘俄罗斯国内航班前往克里米亚。克里米亚半岛位于欧洲南部,西、南靠近黑海,东北濒临亚速海。史载,最早在克里米亚定居的是凯尔特人。公元前438年,这里曾经建立与雅典关系良好的博斯普鲁斯王国。公元前六世纪,希腊人在此居住。15~18世纪,鞑靼人在此建立了克里米亚汗国。1783年,克里米亚被并入俄罗斯。十九世纪,俄罗斯与英、法、土耳其、奥地利之间爆发克里米亚战争,双方损失掺重。1954年,为纪念乌克兰的哥萨克人鲍格丹·赫梅尔尼茨基与俄罗斯结盟300周年,苏联把克里米亚划归乌克兰。2014年再度成为俄罗斯领土,俄乌关系也进入冷冻期。
  在克里米亚首府辛菲罗波夫我们没有逗留,直接来到雅尔塔。这是个美丽的海滨城市,海港停泊着无数的船舶,沿着海港那条商业步行街有很多人漫步。一位妇女在表演提线木偶,一个穿短裤的小男孩在演奏手风琴,还有一些年轻人在跳街舞。
  我们住的酒店不但有游泳池,还有专用海滩。酒店前面是美食一条街,从各种甜食到油炸食品应有尽有。问题在于我已经吃过晚饭,再就是已经过了胡吃海喝的年龄。
  次日先去了沃龙佐夫宫。沃龙佐夫是沙皇时期新罗斯西科边疆区执行长官、俄国著名军事家。以他名字命名的这座宫殿建于1828~1848年,由英国女王的宫廷设计师爱德华·布洛尔设计。宫内有2万多件藏品,其中包括一批俄罗斯和西欧16~19世纪名画。雅尔塔会议期间,英国首相丘吉尔在此下榻。
  燕子堡建在雅尔塔海边峭壁上,从我们下车的地方过去还要走几百级台阶。那是一座中世纪城堡,据说是俄土战争中一位将领建造的,第二任主人是一位宫廷医生,第三任是一位德国石油大亨。
  里瓦几亚宫也叫弗兰兹宫,建于1862年至1866年,是末代沙皇尼古拉二世的行宫。1879年,清朝钦差大臣崇厚和俄国外交部长格尔斯就在这里签订了《中俄交收伊犁条约》。
  参观里瓦几亚宫的意外收获是四位俄罗斯歌手用醇厚的男中音为我们表演了无伴奏合唱。
  塞瓦斯托波尔位于克里米亚半岛西南端,是俄罗斯黑海舰队司令部所在地。那里原来属于土耳其苏丹属国克里木汗国,1783年并入俄罗斯。二战期间,苏联军民在塞瓦斯托波尔要塞与德国入侵者浴血奋战250个昼夜,消灭了大量德军。1942年7月4日,要塞被德军攻克。1944年5月9日解放。
  我们在塞瓦斯托波尔参观了苏联建立的秘密潜艇基地,还参观了位于塞瓦斯托波尔马拉霍夫高地的全景画博物馆——1854~1855年欧洲列强与俄罗斯之间为争夺巴尔干半岛控制权在克里米亚爆发的另一场历时349天的战役。全景画表现的是1855年6月18日,塞瓦斯托波尔攻防战最惨烈的一天,7.5万俄军抗击17.3万英法联军的场面。全景画长115米,高14米,作者是圣彼得堡艺术科学院画家、教授弗兰兹·鲁博(法裔俄罗斯人),创作时间是1901~1904年。作品所表现的宏大、壮烈的战争场面极具震撼力,每个人物都栩栩如生,感觉就像看360度环幕电影。
  赫尔松涅斯古城让我想起了意大利南部的神殿谷以及小亚细亚的特洛伊。这座古城是公元前400多年古希腊人在黑海商路上建造的一系列城市之一。尽管遗址看上去满目残墙断柱,但格局上依然可以看出当年鼎盛时期的蔚为壮观。
  距离赫尔松涅斯古城遗址不远,黑海边的一口大钟前也有很多游客拍照留念。1778年,俄罗斯将克里米亚战争中缴获的土耳其大炮铸成大钟安放在黑海边。1857年,英、法、土联军战胜俄罗斯后,法军将大钟掠走。1913年法国将这口有历史意义的大钟归还俄罗斯。
  8月11日回到辛菲罗波尔,利用午饭前一个来小时空档,俄罗斯地接社老板叶莲娜带我们去了附近山上一处古希腊遗址。那里除了防御设施,还有墓地和葡萄酒作坊。
  喀山也在我们行程里。喀山在俄语里是“锅”的意思,指的是喀山地处山坳,形似一口大铁锅。这座城市是俄罗斯鞑靼自治共和国首府,伏尔加河经济、文化、交通中心,与莫斯科、圣彼得堡并列俄罗斯三座A级历史文化名城。
  十一世纪初,统治喀赞河流域的伏尔加-保加尔公国为了抵御外敌入侵,在喀山修起了一座木质关隘。十三世纪初,骁勇善战的蒙古人摧毁了伏尔加-保加尔公国,一个西至多瑙河、东至额济纳河的强大蒙古国家——金帐汗国成立,生活在那里的鞑靼人、俄罗斯人、土耳其人全都在蒙古人统治之下。十三世纪下半叶,喀山建城,之后金帐汗国渐趋没落,分裂成若干汗国。1556年,俄罗斯第一位沙皇伊凡四世统治时期,喀山被俄罗斯吞并。
  8月11日,到达喀山当晚,我沿着门前步行街散步。街道两侧有许多商店和餐馆、咖啡馆。一家卖软糖的店里,三个帅小伙隔着玻璃橱窗现场加工软糖,吸引了很多人驻足观看。一位画师坐在小板凳上为一位妇女画像,不时前倾身体与充当他临时模特的女子交谈。再往前走几步,一位须发皆白的老者酣畅淋漓地拉着手风琴,被美妙乐曲声感染的一位俄罗斯女子和琴师面对面站立,随着琴声歌唱。步行街上还有一座胖嘟嘟的猫雕塑,不少人排着队上前摸摸这只猫的大肚皮。原来,喀山人认为猫能给人带来好运,所以把猫当做喀山城市的象征。据说十八世纪中叶叶卡捷琳娜二世女皇在冬宫(起初是女皇的私人博物馆)竣工之后,为了讨个吉利,在访问喀山的时候,也带回去好几只喀山猫养到冬宫里。
  步行街的末端是喀山克里姆林宫。克里姆林俄语是内城的意思,也就是城市的中心。很多人以为只有莫斯科才有克里姆林宫,其实在俄罗斯的普斯科夫、罗斯托夫、下诺夫哥罗德、阿斯特拉罕、斯摩棱斯克等地都有克里姆林宫。区别于其他城市的同名建筑,喀山克里姆林宫“融合了俄罗斯不同发展时期和西欧各国宗教文化和建筑艺术,形成东西合璧、庄严宁静、华美和谐”的独特风格。
  根据相关史料,喀山克里姆林宫始建于喀山·可汗·金部落时期。中世纪时,这座建筑物的城墙还是橡树条搭建的,宫内的建筑物采用石头和木料。十六世纪中叶,伊凡雷帝征服喀山,把克里姆林宫改建成一座四周带有塔楼的石头城堡。
  上下七层、高达58米的苏尤姆别卡尖塔是喀山克里姆林宫的建筑精华,堪称人类建筑史上的瑰宝。苏尤姆别卡是喀山汗国末代鞑靼族皇后的名字,以她名字命名的这座尖塔带有明显的东方韵味。传说喀山被伊凡雷帝攻占以后,伊凡雷帝胁迫苏尤姆别卡嫁给他。女王提出一个条件:伊凡雷帝如果能在七天之内建起一座高塔,她就同意做他的夫人。谁知无所不能的伊凡雷帝果真如期把高塔建起来了。高塔落成当日,苏尤姆别卡把自己打扮得漂漂亮亮的,一步一步登上了塔的顶部,然后从上面跳了下去……
  东正教堂和清真寺相得益彰是喀山克里姆林宫又一个重要特色。喀山圣母报喜大教堂是一座拜占庭式白石十字架圆顶建筑,设计师是来自普斯科夫的伊万·希里亚伊和波斯尼克·雅科夫列夫。和这座教堂比肩而立的是被称为“喀山王冠”的库尔·谢里夫清真寺,有人认为这座清真寺是世界上最美的25座清真寺和教堂之一。
  到达喀山的第二天早晨,我决定徒步到伏尔加河边看看。从地图上看伏尔加河就从喀山市郊蜿蜒流过。我先到了一个鞑靼族聚居区,那里的建筑很有特色,有点像伊宁市少数民族聚居的七星街和汉人街。
  为了确认自己的方向没有错,我向一位步履匆匆的小伙子问路。尽管急着上班,小伙子还是领我穿过一个街区,找到主要街道,告诉我沿着主街一直走到头就可以了。
  按照热情小伙子指引的方向,我以急行军的速度来到了伏尔加河畔。那里有一个客运码头,河面上停泊着轮船。一位在河边看风景的俄罗斯人用英语告诉我,从这座客运码头坐船,可以一直到莫斯科。
  上午参观喀山大学。这样一个在我看来略显冷清(也可能我已经习惯了人满为患的环境)城市竟然有29所大学、27所艺术学校、7家国立大剧院、4家国家图书馆、65家市立图书馆。其中喀山大学建立于1804年,是当时的沙皇亚历山大一世亲自批准建立的,是俄罗斯继莫斯科大学、圣彼得堡大学之后成立的第三所高等学府。
  喀山大学内部开设有博物馆,免费对外开放。我们去参观时,博物馆专门指派一位讲解员为我们介绍相关情况。我们了解到,这所大学现有学生4万多人,其中来自国外的留学生占十分之一。我们在喀山的临时导游小张,也是这所大学的留学生。
  喀山大学历年培养了无数各方面人才,俄国著名作家列夫·托尔斯泰和弗拉基米尔·伊里奇·乌里扬诺夫(别名列宁)也曾经是这所大学的学生,尽管他们两人因为不同的原因,都没能修完学业。
  当天下午游览位于伏尔加河和喀赞河交汇处的斯维亚日克岛。那里在喀山汗国时期曾经是俄罗斯东正教圣地,拥有包括圣三一教堂、乌斯佩斯基教堂、尼古拉和圣谢尔盖教堂等12座教堂和2座修道院。1551年5月24日,莫斯科公国国王伊凡四世用四个星期在斯维亚日克岛上建起了一座堡垒城市,作为攻打喀山的前沿阵地。1918年,苏联内战期间,列宁曾经派托洛茨基到此抵御白军进攻。斯大林时期,数千名持不同政见者被关押在岛上的精神病院。
  我们参观了几座教堂和修道院,观看了景区工作人员扮演的俄罗斯古代士兵格斗,我还从一位满脸络腮胡子的俄罗斯大叔店里买了一个香喷喷的大列巴。
  8月13日飞抵贝加尔湖南端的伊尔库茨克。这里是西伯利亚最大的工业城市,有“西伯利亚心脏”之称。俄罗斯最大的飞机制造基地——伊尔库茨克飞机制造厂就在这里。西伯利亚大铁路也从这里穿过。
  1652年,俄罗斯人在伊尔库特河口建立越冬营地。1686年,伊尔库茨克城正式命名。十九世纪后期,列娜河发现金矿,引发淘金热。
  在伊尔库茨克我们参观了几座教堂,其中波兰教堂是十八世纪被流放到西伯利亚的波兰人修建的,那是伊尔库茨克唯一的天主教堂。
  和俄罗斯其他城镇一样,伊尔库茨克也建有二战胜利广场。卫国战争期间,21.1万伊尔库茨克人奔赴保家卫国战场,与德国法西斯展开殊死搏斗,其中5万人再也没能回到故乡。
  兹纳缅斯基修道院建于1762年,这座修道院令我久久流连是因为那里安葬着部分因政治理想被沙皇流放到伊尔库茨克的十二月党人以及他们的妻子——这些女子原本不在流放之列,却自愿放弃优越的生活,陪伴心爱的人来到天荒地老的西伯利亚,最后将美丽的灵魂永远留在这片遥远的土地。
  兹纳缅斯基修道院前面是高尔察克塑像。熟悉俄罗斯历史的人应该听说过高尔察克的名字:这位出身名门,参加过北极探险和日俄战争的白卫军总司令,曾经担任过波罗的海舰队水雷队长,1916年任俄罗斯北海舰队司令,1917年升任海军上将,次年任西伯利亚政府陆海军部部长。协约国武装干涉苏俄期间,他率领的白卫军一度占领西伯利亚、乌拉尔和伏尔加河地区。1919年被红军俘虏,次年在伊尔库茨克兹纳缅斯基修道院门前被处决,尸体被就近推入安加拉河。
  更悲惨的一幕是:高尔察克失败后,追随他的120万白卫军士兵和贵族一路向东撤退,不少人饥寒交迫死于风雪途中。最后的25万人踏上厚达3米的贝加尔湖,没想到随之而来的寒潮导致气温下降到零下69摄氏度,全部人被冻死在冰面上。来年春暖冰化,这些遗体相继沉入湖底。
  苏联解体后,高尔察克被追认为民族英雄、优秀将领。
  中国人习惯把西伯利亚等同于蛮荒之地。其实就生态环境而言,那一大片广袤土地是不择不扣的黄金宝地。我们在西伯利亚看到到处都是高大茂密的原始森林,那里的森林覆盖率高达82%,木材蓄积量91亿立方米,河流水量充沛,真正的青山绿水。而且那里的矿产资源也异常丰富,包括储量巨大的黄金、石油、天然气、稀有金属(钽、铌、锂、铷)、钾盐、铁、锰、钛等等。
  离开伊尔库茨克,我们来到了向往已久的贝加尔湖。住的酒店就在湖边,入住以后,我带上在北京特意买的浴巾(野外换泳裤方便)直奔近在咫尺的贝加尔湖。对湖水的冷我早有思想准备,再冷也得跳进去游一把。事实上,水温的确低,可白天趁着太阳高照,下水游一会儿还是没问题的。
  我们参观了贝加尔湖博物馆。那里竟然有潜艇模样的水下探测器!不过想想也不奇怪,形成于2500万年前的贝加尔湖是世界上最深(平均深度730米,最深处1680米)、最大(面积3.15万平方公里,从北京开往莫斯科的火车在湖边要开行6个小时)的淡水湖,蓄水量占全球淡水湖泊五分之一。
  都说是水至清则无鱼,可是贝加尔湖湖水透明度可达40多米,湖中包括各种鱼类的生物多达1150种,植物1080种。我在贝加尔湖游泳时,浅水处就有小鱼群游来游去。喜欢吃鱼的人到当地鱼市逛逛,各种美味鱼干、烤鱼保证让他口水流一地。
  更令人称奇的是,贝加尔湖居然还有海豹!海豹不是生活在海里吗?贝加尔湖似乎是个例外。我们坐船游湖时,远处波浪里不时有海豹乌黑的脑袋随波逐流。用长焦镜头拉近了看,果然是海豹,还长着胡子呢!
  湖边还有一处木结构建筑露天博物馆——塔利茨博物馆,展示的都是与贝加尔湖周边原住民生活形态相关的图片和实物。从一幅幅老照片看,那里以往生活的土著居民长相、身材、衣着、习俗,和中国东北的满族、达斡尔族以及蒙古族几乎没什么两样。根据网上资料,贝加尔湖周边曾经是满族人祖先“肃慎”的居住地,后来被匈奴人占领。中国古籍称贝加尔湖为北海,公元前100年出使匈奴被扣留的苏武,就曾经在贝加尔湖附近放羊。汉朝时南匈奴归顺,贝加尔湖周边也就成了汉王朝属地。七世纪中叶,唐王朝也曾在贝加尔湖以东设立行政机构,辽、金、元、清依然。康熙、雍正年间,清朝与俄国签订了两份条约,从此贝加尔湖周边成了俄罗斯的地盘。
  从满洲里有旅游专列到贝加尔湖,每天从早到晚,在湖边散步、拍照的人群里,中国游客毫无悬念占据压倒优势。
  8月16日,我们从伊尔库茨克坐飞机到哈巴罗夫斯克,然后转机到勘察加首府彼得罗巴甫洛夫斯克。勘察加位于俄罗斯远东区,西邻鄂霍茨克海,东临太平洋和白令海。勘察加没有铁路,却有32座机场。这里是俄罗斯东北联合军队集团所在地,俄罗斯太平洋舰队四分之一舰艇也部署在这里。半岛东北部还部署有洲际弹道导弹。
  勘察加的土著居民主要是科里亚克人和楚科奇人,早年他们以捕鱼和狩猎为生,如今当然也融入现代社会。
  我们在勘察加拜访了一个科里亚克人特色的民俗旅游点。一位言语幽默的科里亚克老太太带着十来个年轻女孩为我们表演与科里亚克人早年渔猎生活相关的舞蹈。演出结束,她们邀请游客一同表演打野鸭子的节目:请一位男游客扮演昏头昏脑的猎手,科里亚克姑娘们和受到邀请的女游客扮演鸭子,这种搞笑的节目当然很受欢迎。
  表演完节目,科里亚克老太太在帐篷的火塘边为我们炸油饼。也许她的祖辈就是那样做饭吧。
  勘察加半岛有两条绵延的山脉,最高海拔4750米,有127座火山,其中22座是活火山。我们的行程有火山徒步项目。尽管头一天晚上下了一晚上的雨,在我们的坚持下,俄罗斯向导还是领着我们乘坐山地越野车来到火山脚下,然后冒雨穿过一片冰原,开始攀登火山。
  一路上要么是嶙峋的火山石,要么是松软的苔藓。幸亏穿了雨衣,否则身上就湿透了。就这样,11个游客,6个留在酒店,一个下车走了一小段就回到车里,还有两位翻越几座小山包之后也回去了,最后只有我和一位重庆团友在向导陪同下坚持走到火山口。
  返回途中,我们遇到一只被雨淋得湿漉漉的小狐狸。这家伙居然一点也不害怕人。我们下山时,它跟了一路,感觉它很是依依不舍。大约是山上也很孤独吧。
  
  其实勘察加不光有狐狸,那里还有棕熊(2万多只)、驼鹿、麋鹿、驯鹿、北极狐、蓝狐、银狐、雪羊、紫貂、狼獾、加拿大海狸等等。全球50%的阿留申燕鸥也栖息在勘察加半岛。
  本来我们还计划乘坐直升飞机去看棕熊捕食鳟鱼,可惜天气不好,直升机最终没能飞成。
  乘船游览阿瓦琴湾倒是没问题。船上有餐厅,当天午餐每人一只硕大的帝王蟹。一位船员还穿上潜水服,下海为我们捞海胆。另一位船员用小刀把海胆剖开,清洗干净,然后递给我们生吃。
  当天我还因为钓比目鱼得了一枚奖章。一向对钓鱼缺乏耐心地我那天竟然钓到了八条比目鱼,这一方面得益于我的耐心和对海钓技巧的感悟(有的旅友一条也没钓到),一方面是运气——也许那天正好一大群比目鱼在船底下游来游去呢!
  钓鱼的时候下起了雨,我只好放下钓具回到船舱。一会儿,刚才和我一起在甲板上钓鱼的俄罗斯船员给我送来了纪念章,夸我钓鱼钓得好。
  还有一项独特体验是泡俄式温泉。温泉很多地方都有,俄罗斯人泡温泉是冷热交替,先在45摄氏度的温泉里把身体泡热,然后不由分说往常年水温低于5摄氏度的水里跳。我也尝试了。那天泡的温泉旁边就是著名的“莫奈”池塘,从热乎乎的水里爬上来,推开一扇小门,顺着一架木梯下到池塘里,吸一口冷气,用近乎绝望的自由泳动作疯狂游出去,然后再奔逃一样游回来。当然,最后一个要领是在众多充满同情的目光下,尽快把几乎冻僵的身体浸泡到露天温泉里。
  8月22日来到符拉迪沃斯托克(海参崴)。俄语符拉迪沃斯托克是“统治东方”的意思。康熙年间,清政府和俄国签订《尼布楚条约》,明确海参崴所在地区属于中国。第二次鸦片战争中,1858年两国政府签署的《瑷珲条约》规定包括海参崴的乌苏里江以东区域中俄共管。1860年11月《中俄北京条约》把包括海参崴和库页岛在内的乌苏里江以东40万平方公里土地划给俄罗斯。1904~1905年日俄战争期间,日本海军分遣舰队曾突袭海参崴未果。1918年,日英联军借口当地日资设施被袭,进驻金角湾和海参崴。1920年远东共和国成立,两年后被苏联收复。1930年海参崴成为苏联流放政治犯的主要地点(英国也曾经把远离本土的澳洲作为流放犯人的理想之地)。二战期间,那里还囚禁过日本战俘。
  在海参崴我们参观了炮台、潜艇博物馆和胜利广场。我们还前往海参崴火车站,那里是总长9000多公里的西伯利亚大铁路的终点站。位于阿亚克斯海湾的俄罗斯远东联邦大学景色优美,在我看来丝毫也不比地处东海之滨的厦门大学逊色。
  (本文引用的很多背景资料来自网络,如有不确切之处,欢迎指正并恳请接受我诚挚的歉意。)
上一张 下一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