会员注册
摄影师注册
首页
|
新闻图片
|
非新闻类图片
|
图片故事
|
档案图片
|
全部图片
|
关于我们
|
>图片详情
编辑电话:0991-88888888 技术电话:13910128997
图片信息 >>
编号:39317
图片尺寸:1024X683
大小:605KB/4235KB
作者:朱必义
分类:新闻图片->旅游
关键字:旅游 欧洲 圣彼得堡 俄罗斯 爱沙尼亚 塔林 波罗的海 拉脱维亚 里加 立陶宛 维尔纽斯 波兰 华沙 克拉科夫 奥斯维辛集中营 捷克 克鲁姆洛夫 匈牙利 布达佩斯 布拉格 布拉格广场 德国 柏林
图片ID号:1266850279
图组ID号:10088
波罗的海的气息
(14/22)
2014年09月07日 14:48:18
返回
图片说明:
拍摄婚纱照的捷克年轻人。
组图说明:
从爱沙尼亚首都塔林前往拉脱维亚首都里加途中,导游小马特意安排我们在一处小海湾下车,并且建议我们尝尝海水的味道。抱着将信将疑态度记者掬起一捧海水——没想到波罗的海的水居然只是微咸,没有通常海水那么苦涩。
又见涅瓦河
2013年5月29日,一架海南航空公司的客机将我们载到了圣彼得堡。出机场进城,很快记者就见到了涅瓦河熟悉的身影。数年前记者到俄罗斯和北欧四国度假旅游,就在圣彼得堡游览过涅瓦河,没想到这么快就故地重游了。
漫步涅瓦河畔,在俄国十月革命中发挥过重要作用的阿芙乐尔号巡洋舰静静停泊在岸边供游人参观。舰艇一侧销售各种旅游纪念品的小摊一家挨着一家。隔着马路是一所海军学校,每天早晨一队队身穿俄罗斯海军军服的学员迈着整齐的步伐环绕校园跑步锻炼。
继续前行,涅瓦河上出现一座水上城堡,城堡内部还有一座耸立着金色尖顶的东正教堂,这就是著名的彼得保罗要塞。1703年,彼得大帝为了同瑞典进行北方战争,在涅瓦河三角洲的兔子岛上建立了这座要塞。从1718年到1917年,历代沙皇都把这座要塞作为关押重要犯人的监狱。如今这里已经改造成了博物馆。与彼得保罗要塞遥遥相望的是圣彼得堡炮兵博物馆,隔着铁栅栏能看见各种型号的大炮、装甲车、坦克等,甚至还有身躯庞大的导弹。博物馆空间毕竟有限,部分大炮直接摆放到围墙外的路边了。
查阅相关资料:涅瓦河发源于拉多加湖,流入波罗的海,是圣彼得堡的“母亲河”。
小国的尊严
5月30日,从圣彼得堡前往爱沙尼亚首都塔林,公路两侧是一望无际的大草滩,草长得那样好,却见不到牛羊。是那里的绿草不适宜放牧?还是爱沙尼亚实行了彻底的“退牧还草”?不止是爱沙尼亚,随后记者去了拉脱维亚和立陶宛,景象也基本是同样的,到处是森林、草地,房舍稀少,不见牲畜。一直到波兰境内,才看到牛群和羊群,看到一捆捆打好的牧草。
当晚住塔林,晚饭后想到老城转转,没想到天空突然乌云笼罩,紧接着下起了大雨。试着打伞出门,外面却是风雨交加,赶紧退回来。好在这场雨下的时间不长,雨后的天空出现了两道美丽彩虹。记者来到海边,码头上停泊着大型游轮,靠近酒吧的地方有个摄影作品展,一幅幅图片展示的是爱沙尼亚这样一个面积仅有4.51万平方公里、人口150多万的小国从上世纪初以来经历的一次次外敌入侵,以及当地人民不屈不饶争取独立和自由的顽强精神。
同为波罗的海沿岸国家,拉脱维亚和立陶宛面积也都只有6万多平方公里,人口不过二三百万。由于自身实力有限,所处战略地位又十分重要,在以往弱肉强食的年代,周边列强总是轻而易举将这三个小国家当作砧板上的肉来随意宰割。然而三个波罗的海国家的人民从来没放弃过抗争,也正是这样一种不畏强敌的精神,最终为他们赢得了尊严和自由。
鞋面上的瓢虫
5月31日,拉脱维亚首都里加。昨晚入住里加郊外一家酒店,今天一早出门跑步,没跑多远就瞥见右侧小路通往一个足球场。是那种比较简陋的足球场,除了两座球门再无其他设施。沿球场外围沙砾路跑了半圈,发现铁丝围栏有一缺口,从那里穿越一片草地,再经过一片小树林,似乎就可进入小镇的另一端。那么为何不去寻访一番呢?
踏上那条小路,才知道草是那样茂盛,草叶上沾满了昨夜的雨珠,没走几步我的鞋就被浸湿了。低头看鞋面,除了草籽和泥巴点好像还有别的什么东西,再仔细一瞧,原来是一只七星瓢虫,在新疆很常见的昆虫。莫非它把我的鞋当成了清早的第一趟轻轨列车,打算“搭车”去上班?
里加城郊的建筑保留着明显的前苏联痕迹,除了少量别墅,大多数住宅楼也是方方正正的“火柴盒”。优点在于绿地面积大,和国内这些年新建商住小区比,这里的楼房所占空间不多,举目四望哪里都是绿树芳草,都是七星瓢虫们的理想家园。
露天歌剧与街头探戈
维尔纽斯是立陶宛的首都,抵达的当天晚上记者就迫不及待去了那里的老城。穿过狭窄的门洞,古老的维尔纽斯展现在我们面前:一条条小街路面都是用方形石块砌筑的,那样的石头道路,即便再走上几百年,也不会出现坍塌、破损需要政府拿钱重新施工的。
小街两侧是古老的教堂、博物馆以及数不胜数的咖啡馆和卖工艺品的小店。演奏萨克斯、小提琴、长笛等乐器的街头艺人随处可见,演奏水平都不低,每个艺人或若干艺人组成的小乐队面前都聚集着一小群忠实粉丝,静静地欣赏,一曲终了还报以热烈掌声。
经过一个门洞时,里头传来花腔女高音直入云端的歌声。是真人演唱还是放录音?记者循声入内,门洞尽头隔着栅栏,栅栏内的院落正在上演一场露天歌剧。隔着铁栅栏和乐队黑压压的后脑勺,记者看不见唱花腔女高音的女主角,只知道那歌声是如此的华丽,既像飞翔的精灵朝着高天不断盘旋上升,又像一个受惯了娇宠的女子一个劲想要向世人炫耀她无比的幸福和欢乐。
乐队指挥的背影倒是清晰可辨。这位老兄怎么感觉像是踩在一块烧得滚烫的铁板上,否则他为什么不停地摇晃身体,摆动手臂,做出种种虽然优雅却多少有些莫名其妙的动作?
掌声响起来了,而且是有节奏的、持续不断的掌声。接着舞台上传来男主角的歌声,高亢、宏亮。女主角顺着通道来到舞台后面,这一下我们终于有机会一睹她的芳容:果然声如其人,一头浓密金发高高盘起,长裙曳地,头昂得很高,显然还沉浸在艺术的亢奋里。她走进舞台背后一间房间,很快又出来,和舞台背后站立的熟人打招呼,然后跟着男主角的节拍唱了起来。突然,舞台前的观众也跟着唱了起来,隔着栅栏,我身边的人也在演唱,在场的每个人都成了演唱者,不,应该说是歌唱家。然后又是有节奏的掌声。
离开露天歌剧演唱现场,穿过维尔纽斯大教堂前的小广场,咖啡吧前一场露天探戈舞会正在进行。七八对舞者,女舞伴多数穿黑色吊带短裙,个别人也穿花色短裙。男舞伴大多身材瘦削挺拔,表情严肃,仿佛不是在跳舞,而是在履行一项神圣使命。他们把女舞伴紧紧搂在怀里,带着沉思的神态滑行、旋转,用脚尖触碰地面,有时一动也不动,只是彼此贴在一起。
一支舞曲放完了,新的舞曲响起,有人下场,有人加入。一男子牵着女舞伴的手离开咖啡座,刚下过雨,地面有积水,男子携女子轻轻跃起,跳过水洼。舞场——其实也就是咖啡店前一小块水泥地面——角落有一小堆石灰,男子和女舞伴用鞋底踩那石灰(那样脚底就不会打滑了),然后融入探戈的行列。
一个大男孩骑着山地车来到露天舞会旁,看了几分钟就离开了。另一位小男孩却跑到水洼里,用力跺脚,水花四溅。无论周围发生什么,跳探戈的人们都不在意,仿佛他们生命的价值就在于舞蹈本身,其他一切都可以忽略不计。
华沙地铁车站前的沙枣花
6月3日,华沙。昨夜又是淅淅沥沥的雨水,清早起来颇有些凉意。酒店旁边是一座铁路桥,过了桥是一家超市和一家杂货店。杂货店前有人在兜售新鲜西红柿和黄瓜,还有鲜花。地铁站在路基下,隔着防护栅栏,一枝熟悉的花影映入记者眼帘:该不会是沙枣花吧?凑到跟前,果然是沙枣花,虽然不像新疆的沙枣花那样芬芳袭人,却一样是让人感到亲切的米黄色,一样是精巧的星型花瓣。
就在这样一个沙枣花开的早晨,记者见到了一座让人心碎的大楼,一座年久失修、破败不堪、各个楼层外墙上悬挂着一幅幅放大了的黑白照片的大楼。那一幅幅照片不是影视明星,不是著名政治家,而是普普通通的家庭主妇、老人、小孩、青年,有的还是全家福。
带着疑问,记者问波兰导游马佳(中文名字):那栋楼怎么回事?马佳回答,那栋楼在二战前住的是犹太人,希特勒把那些犹太人都杀害了。后人为了纪念这些死难者,就把这座人去楼空的建筑物保留下来,事实上那已经是一座无需文字说明的纪念碑。
28岁的马佳毕业于华沙大学,她告诉记者,华沙城里反法西斯题材的纪念性雕塑、标志物数不胜数。她引领我们参观了安放有著名音乐家肖邦心脏的圣十字教堂,教堂门前花岗岩上当年留下的弹孔触目惊心;经过另一座教堂时,马佳指着教堂左侧一组图片说:右手第一张图片里就有她的叔叔——1944年8月华沙起义的参与者,一位英武的波兰军人。那场起义有大约1.8万名波兰军人在战斗中牺牲。
夏雨的眼泪
在波兰历史名城克拉科夫,为我们担任导游的是另一位波兰女孩。她的中文名字叫夏雨,毕业于克拉科夫城内的雅盖隆大学,著名天文学家哥白尼也毕业于同一所大学。6月4日上午我们游览克拉科夫老城时,夏雨特意领我们看了哥白尼的雕像。
下午的行程是参观奥斯维辛集中营。刚开始几个展室以图片为主,从小到大,通过书籍和影视作品了解了不少奥斯维辛集中营题材的史料,所以看那些图片并没有特别的触动。可是当我们跟随缓缓移动的参观人群来到一个个实物展厅(应该叫遗物展厅)时,记者的心一下子揪紧了:一间几十米长的屋子里堆满了从死难者头上剪下来的头发,另一间屋子堆积如山的是死难者戴过的眼镜,还有堆积如山的成年人的鞋子、小孩的鞋子、玩具……当我们来到一间堆满了大大小小铁锅、铝锅的展室时,夏雨解释那些锅是包括犹太人在内的家庭主妇们和家人一起被强行送到奥斯维辛时随身携带的,这些家庭主妇离开家时哪能想到,这一去再也无法为自己的父母、丈夫、孩子哪怕烧一锅茶水了!说到这里时,夏雨的声音中断了,我们每个人都从耳麦中听到了这位平时总是笑意盈盈的波兰姑娘难以压抑的抽泣声。
离开集中营时,雨还在下个不停。
克鲁姆洛夫的山泉水
6月6日,从斯洛伐克首都布拉迪斯拉发途径维也纳前往捷克小城克鲁姆洛夫。克鲁姆洛夫1992年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列为世界文化遗产,这座建于13世纪的小城地处山谷,从高处俯瞰,整个城市遍布高低错落的欧式红顶建筑和塔尖高耸的教堂,水流湍急的伏尔塔瓦河将这座小城揽在怀中。
当晚记者与一位山西籍团友一起在伏尔塔瓦河边小酒吧喝啤酒,洪水期的伏尔塔瓦河在彩灯照射下如大幅度抖动的缎子,对岸的教堂亦真亦幻,仰头望苍穹,几颗星星对着我们眨眼睛。
次日一早沿着伏尔塔瓦河晨跑,山崖上爱唱歌的鸟儿长一声短一声比试着各自的好嗓音,临河的酒吧木头桌椅上压着一个个沙包,以免被上涨的河水冲跑。山根前一户居民在紧贴山崖的地方用石块垒起田埂,人造了一小块充其量不过四五平方米的小菜地,在那里种了豆角,还在崖壁上拉起一根根尼龙绳。再过一段时间,豆角的藤蔓就可以沿着绳子攀援上去了。
继续前行数十米,一股山泉水被引到路边,泉水汩汩流淌,泉边用细铁链拴着一只样式很老的搪瓷缸子,路过的行人随时可用这只缸子接水止渴。此等慈善之举早先记者在下乡的闽西山区见过,后来在英吉沙县城也见过——临街商贩放置水瓮,免费供赶巴扎的农民喝水。
返回酒店途中,山坳里有些动静,驻足一看,灌木丛中一群吉普赛人正准备吃早餐——能在克鲁姆洛夫这样环境优美的古镇流浪,是不是一件很幸福的事?
狗狗门将
6月7日,布拉格。傍晚散步回来,在酒店门口看到精彩一幕:一只小狗正和它的主人踢足球,主人射门,小狗守门。主人将小球踢过来,小狗用前爪和嘴巴将球扑住,然后沿斜坡将球送回。主人将球高高抛过来,小狗跃起用嘴将球顶回去。有时主人会带球逼近球门,小狗就机敏地冲到主人脚下将球夺回。若是主人通过一连串假动作做出射门状,遇此雕虫小技,小狗通常不予理睬,只等实际射门那一瞬间再准确扑出去。
偶尔也有球门被攻破的时候,此时小狗就会呜呜叫着,打着转撵着滚动的小球进入己方球门,将小球逮住(如老鼠,即便进了门也难逃俺的利爪),然后把球夹在下巴,稍稍享受胜利的时刻,尔后再将小球松开,使之缓缓滚回去。
上一张
下一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