会员注册
摄影师注册
首页
|
新闻图片
|
非新闻类图片
|
图片故事
|
档案图片
|
全部图片
|
关于我们
|
>图片详情
编辑电话:0991-88888888 技术电话:13910128997
图片信息 >>
编号:65596
图片尺寸:1770X1798
大小:1554KB/9324KB
作者:甄世新
分类:新闻图片->工业·能源
关键字:克拉玛依市 中国石油工业 石油能源 克拉玛依油田 石油勘探开发 钻井 井架 石油工人 独山子炼油厂 现代化石油城
图片ID号:1287682258
图组ID号:16159
戈壁油城的传奇历程
(12/112)
2015年03月27日 16:34:47
返回
图片说明:
这张名为“冰塔冰人”的照片,反映的是钻井工人在零下40多度制服2号井井喷后,瞬息之间钻机和抢险队员被喷出的水柱包裹凝成了冰塔和一个个身穿“冰盔冰甲”的勇士,这一瞬间,成为克拉玛依人激情创业、艰苦奋斗的精神凝聚和永恒。
组图说明:
60年的变化,完全超乎想像
王连芳口述 甄世新整理
1953年,中苏石油公司在新疆开展的石油勘探开发工作初见成效,为了解决石油技术人员短缺的现状,中苏石油公司和中苏稀有金属公司联合办了中苏金属矿山技术学校,我是第二批从山东济南被招到矿山学校的学员。1956年,石油工业部在新疆成立了乌鲁木齐石油学校,在中苏金属矿山技校石油专业学习的学生全部转到这所新学校,我也成为乌鲁木齐石油学校第一届学生。 1957年夏天,我到克拉玛依石油钻井队实习,戈壁滩里没有一丝绿色,整个克拉玛依,只有矿务局有一些平房和少数家属住宅,都是那种长过道的集体宿舍。我们实习生没有地方住,都是自带帐篷。1958年5月29日,我再次来到克拉玛依石油钻井队实习时,这里的基本生活设施已经初备,但依然颇为艰苦。工人们都是住帐篷,睡地窝子。1959年,我从新疆石油学院毕业后,来到克拉玛依成为真正的石油工人。那时候,克拉玛依油田叫黑油山油田。现在的年轻人肯定想象不出,那时候的克拉玛依只有4.5公里的砂石路,油田方圆几十里没有水,都用硫化氢水。即使硫化氢水,每人每天也只能分一脸盆。早晨刷牙、洗脸,晚上擦身、洗脚,然后再沉淀洗衣服。吃的蔬菜,要从几百公里外的农场运来,等到运过来蔬菜已烂了一半。石油大会战期间,帐篷和地窝子也十分有限,很多人只能露宿在戈壁滩上。到1962年,克拉玛依还有四分之一的职工住地窝子,直到1983、1984年才基本消除了地窝子。有的职工子女,生在地窝子,长在地窝子,上学也在地窝子,20多年后,工作还住在地窝子。艰难岁月,条件艰苦,但大家都怀着“我为祖国找石油”的豪情壮志而来,干得热火朝天!
过去油田条件艰苦,采油工每天都要“跑井”,两口井之间相距虽然只有250多米,但戈壁滩上经常风沙漫天,一次最多跑六、七口井就要喘息一下。现在克拉玛依都建成智能化油田了,原油采出地面、输送、制成成品油整个过程都能通过电子屏幕监控。足不出户,坐在操作台前,一个工人至少“跑”一百多口井,工作条件好了,收入也不错。
当时很多人都没上过学,领工资的时候,都不会写自己的名字,经常有人按个手印代替签名。后来,石油管理局开设扫盲班、电工班、车工班,甚至组织人员到北京、南京、西安等地学习,工人们的文化水平、技术水平都有了很大的提高。当时参加培训的人,现在有很多都成为了各方面的专家、科技带头人。
改革开放使油城的发展加速,1979年,一小部分石油职工住上了克拉玛依第一批楼房。到1990年,克拉玛依建成的住宅面积达到264万平方米,相当于24年前的3.6倍。
1996年,克拉玛依市开始进行城市的整体规划,迈出了从矿区向现代工业化城市转变的步伐。看看现在的住宅小区,生活设施一应俱全,既舒适又漂亮,甚至实现了数字化管理。60年的变化,完全超乎想像!以前“没有草、没有水、连鸟儿也不飞”的克拉玛依已经消失了,取而代之的是一座洁净、安逸、舒适的现代化石油城、中国人居环境范例城市、国家园林城市。
上一张
下一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