会员注册    摄影师注册

 
  • 图片信息 >>
  • 编号:76743
    图片尺寸:2672X3528
    大小:6469KB/45283KB
    作者:艾山江本人提供
    分类:新闻图片->人物
    关键字:艾山江·买买提 东西南北新疆人
    图片ID号:1295195794
    图组ID号:18458
艾山江:走向广阔 收获幸福
(3/4)
2015年06月17日 17:32:11
上一张  
下一张
 
图片说明:
  2013年4月25日,艾山江和同事在施工现场查看图纸。
组图说明:
  陈丰 文
  2002年,来自喀什麦盖提县吐曼塔勒乡的艾山江·买买提,考取了中国地质大学,来到了他梦寐以求的首都北京。从此,他在北京上学、工作、结婚、生子。十余年间,他从一个农民的孩子成长一个学业有成的学子,成为北京第一批大学生村官,成为北京十渡人。他克服了民族文化、生活习俗上的差异,在与当地人民交往工作中,开拓进取,事业精进,贡献力量,实现自我,也享受生活,幸福快乐。他的人生轨迹说明,世界很大,生活很宽广,只要努力、自信、发展,就有改变,就能走向广阔。 
    第一批北京大学生村官
   2006年,即将大学毕业的艾山江面临着就业的选择。此时恰逢北京开始首批选聘大学生村官。当他了解到选聘高校毕业生到农村任职,是党中央作出的一项重大决策,是为新农村建设输送和培养骨干人才时,艾山江决定报考村官。学校有400多名学生报了名,最后只招收了40人,艾山江幸运入围,成为北京第一批大学生村官,也是当年北京市唯一的维吾尔族村官。  在北京市房山区琉璃河镇西地村,艾山江开始了村官生涯,也开启了人生第一个航程。
   从一个刚出校门的大学生到一个村官,艾山江需要学习的内容很多。于是艾山江与村民生活在一起,了解他们的诉求、困难,同时,他从了解村庄基本情况开始,学习农村基层工作政策,将自己的所学与村庄的实际相结合,力求为村民办实事、做好事、解难事。
   他既忙于为村民们修水表、修电表、填表格等各种琐碎的小事上,也积极参与到村里党建、村务、综治、计生等村里的每一项工作中。他了解到村民们的农产品滞销,而当时西地村网络建设还没有起步,于是,他用网络知识帮助农民们通过网络平台来推销农产品,同时,他设计了一套无纸化办公软件,将村里的文件、村民户口档案资料、全部输入电脑,协助村里推进信息化管理,直到现在这套软件系统还在为西地村发挥着作用。
    到西地村后,他了解到北京市对于设施农业给予大量的资金支持和政策扶持,发展设施农业对于提高村里土地使用价值,为农民增收有很好的作用,于是,艾山江向村里提出种植葡萄发展设施农业的建议,并通过新疆的朋友,引进了新疆的种植技术。
   在西地村,无论早晨五点半还是晚上十一点,只要有村民打电话寻求帮助,艾山江总是义无反顾,随叫随到。他说,“在你眼里是小事,在村民那里都是大事,一个数字错了,一件事没办好,村民就会不满意”。 但往往就是这些小事,更能反映一个人的品质、毅力和责任心。艾山江不能不努力尽职,积极努力地为村民们做好每一件事情。
    艾山江的努力付出,赢得了村民们的信任和热爱, 2007年他入了党,并被评为北京市优秀村官。
    美好的一天从奋斗开始
   2009年9月,结束了村官生活,艾山江通过公开竞聘到北京市房山区十渡镇工作,而自2012年担当了十渡镇项目办副主任后,忙碌成为艾山江的新常态。“美好的一天从全速忙碌和奋斗开始。”艾山江在微信常常这样激励自己。
   作为北京市唯一的旅游专业镇,十渡镇的项目办围绕着十渡旅游开发做各项服务,其中的招商引资工作,需要从一个项目的推介、招商、建设直至最终完成,全程落实到实处。有时,很多项目会同时推进,有的在规划中、有的在前期调研、有的已经正在施工、有的进入决算阶段、有的还在办手续准备施工,艾山江和同事们每天是多头跟进,齐头并序的开展工作,用艾山江常的话就是,他的工作状态不是在跑项目,就是在跑项目的路上。艾山江随身带着一个大本子,记录着他每天需要完成的工作。“这么厚的大本子,我有好多个,几乎每半年就要换一个。我会把每天要干的事情,事情的进展都写在上面,计划完成了就划个勾,如果还需要继续关注或者计划取消了就画个叉。”艾山江说。
   2012年底的一天,为做好一个重点项目的PPT准备工作,艾山江一直加班到二天凌晨5时,回家洗个澡后,8时又赶回办公室为有投资意向的企业及相关领导汇报,取得极好效果,使项目得以顺利审批。
   做好招商引资工作,需要对十渡镇的旅游资源非常熟悉,为此,艾山江几乎跑遍了十渡镇的山山川河流,攀登过每个山峰,而且这些地方多是山路,无人走过,艾山江和同事们有时会一天徒步行走15到20多公里前往查看。
    这几年艾山江参与过十渡镇的所有招商引资项目工作,他说,能够参与到每一个项目中管理的过程,非常有成就感。通过一个哪怕是很小的项目,都可以给当地带来很大的变化,给当地的老百姓带来更多的收入,而基础设施的完善也设能够让十渡更美,吸引更多的游客。
   隗永坡是十渡镇七渡村的村民,以前靠着几亩地的收入维持生计,随着十渡旅游资源的开发,前来旅游的人逐年增多,隗永坡开设了农家乐,生活发生了很大的变化。他在两个宅基地上盖了两层楼。同时能接待数百人就餐、住宿,他还新增了水上旅游项目,购置了50只漂流筏,一年毛收入达几十万。
   2013年5月,艾山江全程参与的“2013年驻京中外知名企业投资房山行”活动在北京市房山区十渡镇隆重举行。这个活动,是为全面推介房山发展沟域经济、旅游业和文化创意产业所具备的资源优势,构建中外知名企业与房山合作的桥梁,因此吸引了中国通用技术集团、中信集团、汇丰银行等近200余家知名企业参加,意向签约金额近40亿元。
    从2014年9月至今,北京铭润集团在十渡打造的舞台情景剧《十渡传说》在旅游季每逢周末上演,精美绝伦的演出,不仅为广大游客带来一场视觉盛,也为十渡“景”上添花,丰富着十渡文化旅游的内涵,全程参与此项目的艾山江十分高兴,围绕十渡的文化旅游项目,还有很多工作要做,艾山江也在积极投入中。 
    2014年,艾山江和同事们围绕2014房山世界地质公园再评估工作进行了系列工作,如,将园区内地质遗迹的类型、分布状况、数量品质、资源等级作出分类、总结、评估,建立地质遗迹名录等资料档案;开展了房山世界地质公园重点部位的地质遗迹保护工,对已破损的护栏、护网、扶手进行修缮、保护工作,细致有效的工作使房山世界地质公园顺利通过联合国教科文组织评估。
   2012年7月,十渡镇发生了特大自然灾害,洪水肆虐,险情不断。为及时传递灾情,为领导的科学决策提供第一手资料,学习过摄像的艾山江冒着随时有可能再次发生地质灾害的危险,徒步来到灾区中心记录抢险救灾的情况。那天无论是大雨滂沱,还是道路泥泞,都阻挡不了他的脚步。哪里灾情最重,哪里就有他的身影;哪里汛情最急,就会在哪里出现。他用镜头记录了最真实的抗洪场景,报道了最感人的抗洪画面。不仅如此,艾山江还参与到十二渡抗洪抢险中。一旦遇到险情就立刻展开救人,不顾洪水已经越来越深,桥段已经出现坍塌,一直坚持到了洪水退却。
   灾后过后,十渡镇的重建工作立即展开,“十渡镇的灾后重建不是对原有的农家院和游乐场等设施设备的简单复制,而是要把这次自然灾害变成旅游产业升级转型的契机,按照新的市场需求重新进行科学规划并付诸实践,站在新市场环境下对十渡旅游的产业升级。灾后恢复重建项目紧锣密鼓地进行。”艾山江说,从此,他全身心投入其中。
   如今,随着一个又一个招商引资项目的落实和建成,基础设施的不断完善,十渡镇在悄悄发生着变化,一些投资商和文化旅游公司开始在这里安家落户,十渡镇的旅游产业迎来了更大的发展空间。当地的人们的生活也有了极大的改善。目睹着这样的发展变化,艾山江心里美滋滋的,充盈着满足与幸福。
   感恩生活 收获幸福
    离开家乡到异地生活,艾山江有过困惑与焦虑。高鼻深目的他,在外貌、生活习俗上也与当地人有着根本不同,这使的融入不是那么容易。然而,生活在当下的艾山江也是幸运的,他正身处一个改革开放的大时代,有党和国家少数民族优惠政策,有团结和睦、手足相亲、守望相助的祖国大家庭,他的信仰、习俗得到尊重、认同与包容,也有很融洽的工作、生活平台,使他有机遇努力工作、收获光明美好未来。
   1999年,正在麦盖提县二中上高中时,艾山江的父亲去世了,贫困的家境和难以负担的学费使他陷入困境。此时麦盖提县二中免去了他的全部学费,使他得以继续学,他的人生也从此有了转折。2002年,艾山江以优异的成绩考入中国地质大学,大学四年的学费全部来自自治区西部助学资金。
   西地村充分尊重他的生活、风俗习惯,特意买了新灶具,这套灶具跟着艾山江流动。他到哪家工作、吃饭,这套灶具就传到哪家。他进入十渡工作的第一天就得知,在他上任前,镇里专门查阅了他的档案,了解了少数民族的风俗习惯、禁忌等,特意为他一个人请了厨师,安排了清真饮食,还专门召开会议,使镇里每个干部都熟知并在今后的工作尊重这些习俗。
  艾山江的妻子也是党和国家少数民族优惠政策的受益者。她2007年从喀什考入北京内地高中班,毕业后也成为一名维吾尔族村官,由此和艾山江相识结缘,组成幸福的家庭。
   对此,因此,艾山江内心充满感恩之情,“感谢社会给予了我发展的平台,感谢领导和同事的认可、包容和支持。没有这么好的机会和平台、没有好的氛围都将很难发挥自己的聪明才智,创造人生精彩。”
   2015年4月22日,这个幸福的家庭迎来了人生中一个重要时刻,这天,他们的女儿诞生了。艾山江为女儿取名塞菲娅·艾山。新生命的诞生使这个家庭血脉得以延续,让艾山江在北京这个城市,又多了一份牵挂,怀抱着这个新生命,体会着生活带给他的惊喜,艾山江百感交集,他明白,从此,北京不再是驿站和漂泊地,而是成为他们永久的家。岁月虽然镌刻了他对故乡新疆的眷恋,但在第二故乡,岁月也给予了他更丰富的生活和广阔的舞台,这里充满包容、多元、平等、生机勃勃,而他乐意融入其中,开始他更加绚丽多彩、色彩斑斓的人生旅程。
上一张 下一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