会员注册    摄影师注册

 
  • 图片信息 >>
  • 编号:78410
    图片尺寸:2454X3720
    大小:3924KB/23544KB
    作者:于雷
    分类:新闻图片->经贸
    关键字:霍尔果斯口岸 霍尔果斯口岸国际商贸中心 中哈霍尔果斯国际边境合作中心 边贸 外贸 贸易 经贸 丝绸之路经济带 一带一路 地毯 裘皮制品 客商
    图片ID号:1290887942
    图组ID号:18651
阿不都拉:穿梭在口岸的边贸人
(25/30)
2015年07月28日 14:02:56
上一张  
下一张
 
图片说明:
  阿不都拉在商贸中心的人缘很好,大人孩子都喜欢他的幽默风趣。。(摄于2015年4月25日)
组图说明:
  □本报记者于雷摄影报道
  俗话说:“靠山吃山,靠水吃水”。居住在有着134年通商历史的霍尔果斯口岸附近的人们,在这里扎根创业,将边境贸易经营得风生水起。这当中就有哈萨克族商人阿不都拉。
   今年51岁的阿不都拉家住距霍尔果斯口岸几十公里远的兵团第四师62团,父母都是兵团职工,他有一个汉族名字叫“王君”,是上小学时一位邻居给起的,也是他使用至今的“官方”名字。但大伙儿还都习惯叫他阿不都拉。
   阿不都拉是上世纪80年代霍尔果斯口岸向哈萨克斯坦及第三国恢复开放后最早一批入驻的商户,也是最早入驻霍尔果斯口岸国际商贸中心的商户。几十年间,他从一名在边民互市贸易市场上摆地摊的小商贩,发展到如今穿梭于中哈两国专门从事地毯、裘皮生意的外贸商人。阿不都拉的经历,从一个侧面见证了霍尔果斯口岸从起步到繁华的成长历程。
   阿不都拉说他做生意是被姐姐带进门的。“有一次替姐姐在口岸看摊,看了一天就琢磨出门道来。从哈萨克斯坦商人手里进些好卖的货,再转手卖给内地商人,不需要太费脑子,遍地都是钱。”阿不都拉说。回家后,他卖掉摩托车,东拼西凑了8000元,在边民互市贸易市场用木棍和棉布撑起一个小棚子,开始照葫芦画瓢地摆摊做生意。这期间他认识了回族女孩马春兰,两人结为夫妻。“真正做起生意来才发现,远没有想象的那样简单。一开始特别苦,生意也有几次大起大落。折腾了几年,又被人骗了8万元的货,那可是全部本钱啊!”阿不都拉说。
   血本无归的阿不都拉和妻子又回到团场。其间放过羊、帮人站过柜台。等积攒了一些本钱后,不服输的阿不都拉又返回口岸和妻子摆摊卖货。此时,昔日一起摆地摊的小伙伴们大都有了自己的商铺门面,生意也红红火火。
   “我始终记着妈妈给我说过的一句话,做生意和做人是一个道理,在家孝敬父母、出门团结姊妹、与邻和睦相处。”阿不都拉回忆道。
   东山再起的阿不都拉总结了以前的经验教训,凭着诚信经营,生意越做越好。2003年夫妻俩搬进了霍尔果斯口岸一个临街的小铺面,开始卖旅游纪念品和工艺品。2006年,霍尔果斯口岸当时规模最大的商贸大厦——霍尔果斯口岸国际商贸中心建成使用,阿不都拉又成为首批入驻商户。让阿不都拉颇感自豪的是他在商贸中心创造了两个第一:第一个在商贸中心从事外贸地毯生意、第一个从事进口裘皮制品生意。心存感激的阿不都拉说这些成绩的背后是口岸给予商户们的极大支持。“进入商贸中心至今,我们从没上过税。”阿不都拉说。
   2011年12月2日,中哈霍尔果斯国际边境合作中心封关运营,这是我国与周边国家建立的首个跨境自由贸易区,也是世界上唯一的国际边境合作中心。有着敏锐“嗅觉”的阿不都拉岂能错过这一大好商机。如今,他正积极寻找经营产品,准备入驻该中心,也有浙江等地从事纺织行业的老板主动与他洽谈合作事宜。
上一张 下一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