会员注册    摄影师注册

 
  • 图片信息 >>
  • 编号:83258
    图片尺寸:1333X2000
    大小:474KB/2844KB
    作者:图片由本人提供
    分类:新闻图片->人物
    关键字:孟锦慧
    图片ID号:13041108262
    图组ID号:19684
孟锦慧:传承民族音乐的使者
(3/3)
2015年09月15日 18:47:18
上一张  
下一张
 
图片说明:
  孟锦慧在交响音乐会上与学生合唱《花儿为什么这样红》。
组图说明:
  文/赵西娅
   从喀什到上海,从部队护士到女高音歌唱家,她凭借不懈努力一步步踏上梦想的舞台;她受新疆少数民族音乐文化熏陶,致力于为新疆而唱,为祖国而歌;她教书育人,桃李满枝。她就是上海音乐学院教授孟锦慧。
  
  尽管在上海生活工作了25年,但是孟锦慧仍然在做着和新疆民族音乐相关的事。她不仅在上海为新疆民歌做宣传,在过去的十年间,她还多次把上海的学习成果带回新疆。
  
  “博大精深的少数民族音乐文化,让祖国音乐文化呈现出一体多元特色。我们一定要继承和弘扬优秀传统音乐文化,让更多的人演唱和喜爱。”孟锦慧说。
  
  
  梦想植根于心
  
  近日,一场学生音乐会将在上海音乐学院学术厅上演。台上,学生们正在进行最后的彩排;台下,孟锦慧耐心地给他们做着指导。
  
  这场“上海音乐学院孟锦慧学生音乐会”是学生们的汇报演出。每个学期,学校都会安排这样一场音乐会。
  
  孟锦慧一边纠正着学生们的呼吸、发声,一边检查着服装。她说,每一场音乐会都是一堂音乐课,任何时候都要全力以赴,因为这代表着她和学生们的形象和水平。
  
  孟锦慧是喀什人,出生于喀什部队大院。在她的记忆里,那里充满童趣,那里的维吾尔族音乐真的让她着迷。记得小时候,一次有个同学的姐姐结婚,她受邀去参加婚礼,婚礼现场,欢快的手鼓、热瓦普,成了她一生美好而难忘的回忆。
  
  1984年,孟锦慧进入南疆军区通讯总站,成了一名通讯兵,开始活跃在部队文艺舞台。
  
  两年后,孟锦慧考取了当地军医学校就读护理专业,毕业后成为驻乌某部后勤部一名护士。
  
  那个时候,虽然她还不太懂什么是音乐,但是,踏上舞台高歌的梦想,却像一粒种子种在她“心”里,迫不及待地等着生根开花。每天只要有时间,她就坚持听磁带,跟着歌星练唱。
  
  1988年,她开始跟着新疆艺术学院声乐教授李晓琴学习声乐,接受正规训练。这对于孟锦慧后来的音乐人生起到了决定性的作用。“当时,小姑娘对声乐的酷爱和执着追求非常强烈,护士工作很繁重,但不管多忙她都要克服困难来上课。”回忆起孟锦慧求学过程,李晓琴至今记忆深刻。
  
  经过一年多的学习,孟锦慧进步非常快。在李晓琴教授的鼓励下,孟锦慧报考了上海音乐学院。
  
  1990年3月,上海音乐学院面向全国招生,美声和民歌一共招9个学生,竞争非常激烈,最终,孟锦慧收到了录取通知。
  
  进入更高平台后,孟锦慧的学习也更拼命了。大四的时候,她参加全国民歌精英大赛,获得二等奖;大学毕业一年后,又参加了第七届全国青年歌手大赛,获得银奖。
  
  倾心培养新疆学生
  
  蒙古族女孩特日格力是孟锦慧的学生。2010年,特日格力作为“新疆定向委培生”进入上海音乐学院声乐系学习,由于她声乐基础较薄弱,孟锦慧对她给予了很多关注和指导。
  
  特日格力说,孟老师非常认真,总是一个字一个字地教她,包括民乐的韵味,还有腔调。“比如《八月十五月儿明》这首歌曲,时长八分钟多,在声乐曲里算是非常长的,光第一句,老师就教我反复练了很久,包括表情、手势、身体动作,我后来把它当作了考研的一个曲目。现在,除了本民族歌曲,我还掌握了很多其他民族特色歌曲。”特日格力说。
  
  在孟锦慧看来,面对不同民族、不同嗓音特点的学生,能够因材施教,才能培养出更多、更好的声乐苗子。她认为,首先要了解民族的特点,了解学生的性格,多鼓励,放大优点,同时,还要多些耐心,调动上进心,点燃他们内心对音乐的热爱和激情。
  
  哈萨克族姑娘巴合提加玛丽·加库兰与特日格力是一对形影不离的好友。她的嗓音条件非常好,尤其擅长花腔演唱。她说,孟老师跟学生的感情特别好,有的时候,她们像母女,有的时候,她们像姐妹、知心朋友和闺蜜,因为有这样的感情基础,大家很信任孟老师。
  
  “一开始,老师非常肯定我,说我的音域很宽、条件很好,给了我很大的信心和鼓励。后来在学习中,她总是很耐心地在练声和专业曲目上帮助我。”巴合提加玛丽言语中对老师充满感激。
  
  让巴合提加玛丽最难忘记的,还是在上海求学的日子里,孟老师对她的关怀。有一次,巴合提加玛丽生病了,孟老师把钱塞给她,让两个同学陪着她去看病,不善言辞的巴合提加玛丽把这一切都记在了心里。
  
  去年,巴合提加玛丽参加了央视《争奇斗艳冠军歌手争霸赛》,在金钟奖选拔赛中顺利入围,再过一段时间,她将代表上海音乐学院参加金钟奖比赛。她说,她要以最好的发挥回报孟老师。
  
  孟锦慧说:“新疆学生共同的特点就是朴实淳厚,有着我们新疆人最美好的特质。以后,我希望他们在新疆培养出一批高水平的学生,把我的这个接力棒继续传递下去。”
  
  教书育人桃李满枝
  
  多年潜心教书育人,让孟锦慧感到最为欣慰和骄傲的就是学生成长成才。现在,她的学生遍及国内外,其中许多成为各地艺术院校青年教师和文艺团体的独唱演员。学生叶雯2005年本科毕业后,考入匈牙利李斯特音乐学院声乐系,2009年荣获意大利图兰朵国际声乐大赛一等奖,现为浙江音乐学院(筹)声乐教师;学生黄雪琳2011年本科毕业赴维也纳留学,2014年考入维也纳国立音乐学院,攻读硕士学位;特日格力今年本科毕业,以优异成绩成为上海音乐学院研究生……还有很多少数民族学生分别在新疆和云南的艺术院团担任独唱演员。学生托合塔尔现在是伊犁歌舞团男高音歌唱演员,演唱的歌曲《朋友》在当地广为流传,深受观众喜爱。
  
  2013年10月1日,孟锦慧与上海歌剧院交响乐团合作,和学生共同举办了声乐交响音乐会——孟锦慧师生音乐会,引发热烈反响。歌曲《伊犁河的思念》作为音乐会开场曲目,把观众带到了美丽的新疆、美丽的伊犁……音乐会上还表演了维吾尔族歌曲《亚鲁》、哈萨克族民歌《哈萨克圆舞曲》、蒙古族歌曲《鸿雁》、民族音乐剧《冰山上的来客》选曲——《花儿为什么这样红》等优秀作品。音乐会曲目丰富多彩,表演更是绚丽多姿。上海媒体争相报道了音乐会实况,评价这场音乐会是“各民族同胞为祖国生日献上的丰厚大礼”。
  
  让更多的人了解新疆
  
  这些年,孟锦慧经常利用各种机会推介新疆与新疆民歌,立志要把新疆音乐传播出去,让更多的人了解新疆。
  
  孟锦慧至今记得,在上海市岳阳路的“大不同会馆”,她和学生们举办了一场新疆民歌公益讲座。
  
  尽管那并不是一场正式演出,但孟锦慧和学生们还是做了充分的准备。近一个月排练,让他们对这场演出充满期待,还夹杂着一丝紧张、兴奋。
  
  当孟锦慧以一曲维吾尔族民歌《亚鲁》拉开讲座序幕时,观众们爆发出热烈的掌声,久久不息。
  
  讲座结束,观众们站起身,表达对音乐的敬意,对他们的感谢。台上,师生热泪盈眶,抱作一团。
  
  “你要在节奏上做这些动作,再来,开始!”孟锦慧走下台与观众们互动,教他们跳《黑走马》。那一刻,她坚守的,并不仅仅是一场演出,而是在新疆走过的岁月,还有对新疆刻骨铭心的情感。
  
  孟锦慧说,这些年,她不仅在上海为新疆民歌做宣传,还多次把上海的学习成果带到新疆。
  
  2008年,孟锦慧回到新疆,在新疆师范大学举办了个人音乐会。2009年底,她又参加了新疆教育学院音乐会,当时,她带了13名老师和新疆的同行们交流。紧接着,2010年10月,孟锦慧又带领上海音乐学院声乐歌剧系歌唱家及钢琴家来伊犁举办音乐会,在当地引起强烈反响。很多伊犁的音乐爱好者和观众朋友们激动地说,听这么高水平的音乐会,真是太享受了!按照计划,孟锦慧还将在明年7月与学生一起在伊犁举办巡回演出。
  
  孟锦慧说,新疆民族音乐要发展,就需要多一些“请进来”“走出去”。而在这个过程中,需要一个桥梁,她就是那其中的一个桥梁,应该发挥自己的作用。
  
  孟锦慧的丈夫是恢复高考后第一批从新疆考到上海音乐学院的学生。同样的成长背景和对音乐的热爱让他们走到了一起。现在,他们的女儿也立志于从事音乐事业,表示要像妈妈那样传播少数民族音乐文化。
  
  作为教师的孟锦慧是没有暑假的,因为每年夏季都是上海的演出季,上海有许多上了年纪的观众喜爱民族歌曲,孟锦慧和她的学生们便会投入到紧张的排练中,为的是给观众带来更美的艺术享受。
  
  “新疆乐曲大都是用手鼓、热瓦普、冬不拉这些少数民族乐器来演奏的,如果用交响乐的形式演奏新疆乐曲,就能更广泛地传播。”孟锦慧认为,新疆民族音乐文化不应仅仅局限在新疆本地,更应传到
  
  全国乃至世界,让更多的人通过新疆歌曲来认识、了解新疆,走进新疆。
上一张 下一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