会员注册    摄影师注册

 
  • 图片信息 >>
  • 编号:90123
    图片尺寸:2172X4928
    大小:8431KB/50586KB
    作者:艾民
    分类:新闻图片->工业·能源
    关键字:吉尔吉斯斯坦 特变电工 吉国电网 吉国电网改造 电力能源 500千伏输电工程 电力工程建设
    图片ID号:13145120189
    图组ID号:21041
银线越千山光明送万家——特变电工吉尔吉斯斯坦电力工程建设纪实
(7/8)
2015年12月28日 13:03:48
上一张  
下一张
 
图片说明:
  雪山下的吉尔吉斯斯坦克明500千伏变电站。(陈新摄)
组图说明:
  2015年9月17日,吉尔吉斯斯坦总统阿坦姆巴耶夫签署命令,授予为吉国电力供应独立自主和电力能源现代化建设事业作出突出贡献的吉中两国有功人员国家勋章奖章和荣誉证书。承建吉国南北电力大动脉达特卡—克明500千伏高压输电工程的中国新疆企业特变电工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长张新被授予丹克奖章,该公司驻吉国办事处主任木沙江被授予国家荣誉证书。
   吉国新闻网评论说,总统下令颁发建设贡献奖给外国公司,在该国历史上十分罕见。这体现了吉尔吉斯斯坦政府和人民对中国政府和企业的充分信赖和高度赞誉。
   □艾民 陈新
   “今天是我们所有人的节日”
   吉国水利资源非常丰富,水利发电能力位列独联体国家第三。然而令其尴尬的是,由于前苏联统一规划和建设,该国从水电站集中的南部地区输送电力到人口和工业集中的北部地区和首都比什凯克,必须绕行邻国电网。电网总裁艾特库洛夫告诉笔者:“绕道输电不仅造成了40%的电力损耗,我们每年还要向邻国支付800万美元的过境费用。最令人沮丧的是冬春枯水季节发电量下降时,邻国拉闸限电,首先殃及的便是我国北部和首都比什凯克。本国发的电却无法自主支配,这是国家主权的一个缺陷,也是能源发展的一大短板,严重制约着我们的经济社会发展和人民生活改善。”
   阿坦姆巴耶夫当选总统后,确立了“能源安全”“水电外送”等能源发展战略,于是建设贯通南北电网的达特卡—克明500千伏电力大动脉便是该国能源发展迫在眉睫的一件大事。这个项目得到了中国政府的大力支持,在中吉两国元首的共同见证下,两国签署了上海合作组织框架内中国政府优惠贷款协议,由中国进出口银行提供项目的建设资金。工程由先前在吉国南部电网改造工程中表现出色的中国新疆企业特变电工承建。
   从2010年起,特变电工就在吉国南部的山山水水间改造着运行了30多年的老旧电网。他们将那里分散、凌乱、落后的区域电网统一连接起来,更新了设备,提升了等级,实现了变电站智能化、无人化,使整个电网的损耗比改造前降低10%以上,创造了显著的经济和社会效益,赢得了当地政府和人民的口碑。
   承建达特卡—克明500千伏输电工程是一个巨大的挑战。全程400多公里线路穿越人迹罕至的天山群峰和亘古荒原,是世界上施工环境和条件最艰苦的电力工程之一。面对荒山野岭、峭岩陡壁、长年冰雪、永久冻土、暴雨山洪、滑坡滚石,特变电工吉国项目团队没有退缩。三年来,他们不畏艰险、不怕困难、不屈不挠、埋头苦干,先后投入2000多人和上百台大型机械设备,迎寒送暑,风餐露宿,逢山开路,遇水搭桥。高山上没有路,他们就赶着毛驴驮运铁塔建设材料,毛驴走不动了就自己手提肩扛,硬是用钢铁的意志、挥洒的汗水,让银光闪闪的铁塔和输电导线穿越崇山峻岭、湍急河流、雪域高原、荒漠草地,连接起了南北电力枢纽,以世界一流的设计、技术和装备,高标准、高水平、高效率地建成了这项吉国人民的“幸福工程”。
  “今天是我们所有人的节日,因为我们建成了一项对于国家经济和人民生活极为重要的电力项目。从此,我国电力供应独立于邻国电力系统,北部各州居民用电有了稳固的保障,国家出口电力的可能性也大大提高。我向中国政府及吉中两国建设者致以深切谢意!”阿坦姆巴耶夫总统在工程竣工仪式上扬眉吐气地宣告。
   吉国电网公司工人麻马特别科夫今年70岁,已在电力系统工作了40多年。他深有感触地对笔者说:“这项工程建设难度太大了,前苏联、美国等国输电企业的专家都曾勘察过这条线路,但最终都放弃了,然而中国企业做到了,成功了,这是一件了不起的大事。”
   中国驻吉大使齐大愚评价说,这项工程是中吉两国务实合作的又一个标志性工程,是中吉两国人民友谊的象征,也是两国共建丝绸之路经济带的重要举措。
   “这个工程是你们玩儿命干出来的啊”
   笔者驱车走在达特卡-克明500千伏输电线路沿途崇山峻岭之间,一边的千仞峭壁令人胆寒,一边的万丈深沟望而生畏,五脏六腑都快被崎岖不平的简易山路颠簸出来了。同行的二标段负责人郑加新说,这路已被碾平多了,刚修出来的时候,那叫一个险啊。“你们看到沟底坠落的车辆了吗?是我们一辆运输材料的车。去年春天走到这里时抛了锚,就在司机下车打电话求援时发生了雪崩,车子被冲下了深沟,幸亏司机跑得快免于遇难。”一位名叫李明德的新疆广电编导,在体验了这项工程建设者的工作和生活后落泪了,感慨道:“这个工程是你们玩儿命干出来的啊!”
   郑加新告诉笔者,这里每年适宜施工的时间平均不过半年,最短的只有三个多月。为了抢出工期,铁塔基础浇制班组的弟兄们往往等不到道路修通,就进驻人迹渺茫的荒山塔位工作,牵着毛驴沿山路运输设备、塔材和后勤补给。有一次山路塌方几次后勤补给没能按时送到,员工们凭着方便面、矿泉水在山上连续施工几个月。“山路打通时他们下不了山了。给我带来的第一句话是:请带几条完整的裤子来,我们的裤子全磨烂了,怎么下山去见人啊!”。“我一听眼泪差点儿掉下来……”郑加新说到此哽咽了。
   20岁刚出头的梁金龙脸庞和手臂被铁列克山的阳光晒得黢黑。
   他穿着一件已经分不清颜色的旧T恤和运动裤,衣服上、头发里、鞋子上满是来不及抖落的尘土,要不是鼻梁上架着的那副眼镜和熟练的手机上网操作能力,笔者怎么也不可能把他与华北电力大学的高材生联系到一起。他向笔者提出一个要求:拍一张他的照片发回家里,让父母看看。“大学一毕业就来吉国了,爸爸妈妈很牵挂。给他们说我一切都好,就是黑了些瘦了些。他们不放心,非要看看黑了多少瘦了多少……”说着,梁金龙眼里闪烁着泪光。
   找项目现场总经理张建民采访,是一件困难的事儿。他就像一把织布机上的梭子,经常驱车穿梭在延绵405公里的沿线山路上以及各个施工现场,巡视、督促、检查、解决问题。走到哪儿就吃到哪儿,睡到哪儿,有时在工人食堂的大锅里舀一勺,有时在牧民毡房里借一宿,更多的时候是窝在自己的车里啃干馕,和衣而卧。“从达特卡到克明,驱车一个来回得5天,跑2300多公里,一个月最少跑三个来回。最近算了一下,一年下来跑了8万公里,磨坏了四五个轮胎,连我自己都吃了一惊。以往每天在城市平坦的马路上跑,一年也就5万多公里,没想到在这里崎岖坎坷的山路上,竟然跑了这么多。”他的妻子告诉笔者,由于工作压力大,他经常失眠,好容易睡着了,梦里说的也是工程上的话儿。
   特变电工进出口公司副总经理刘昕是输变电工程专家。他告诉笔者,吉国项目的特点是改造项目比较多。电网和电厂改造起来要比新建复杂、困难得多。就像装修房子,拆一半装一半的二手房最棘手。吉国电网电厂大都是前苏联上世纪六七十年代陆续建设的,经过半个世纪的持续运行,其输变电线路容量受限、效率低下、损耗过高、设备老化等问题十分突出。“改造中,我们应用紧凑型线路研究成果和运行经验,采用新型线路绝缘子、信息一体化平台技术、辅助系统智能化技术等多项国际先进技术,努力实现电网从传统模式向高效、清洁、互动的现代化电网升级和跨越。“就拿线路保护装备来说吧,把过去晶体管控制的换成智能计算机控制的,一下子跨越了半个多世纪。”
   刘昕骄傲地说,现在的吉国南部电网和达特卡-克明500千伏输变电工程,称得上是当今世界一流水平的电力工程。
   “他们都叫我妈妈,我又多了三个中国儿子”
   无论是南部万山丛中的贾拉拉巴德、奥什州,还是北部沃野千里的楚河州、比什凯克市,特变电工吉国项目团队在把光明和温暖传送到座座城镇片片乡村的同时,也力所能及地为吉国人民多做好事实事,把中吉两国人民友谊的种子撒向吉国大地。
   培养吉国当地员工,帮助他们掌握先进的电站、电网运行技术和经验,被项目团队视作项目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刘昕说,为了保证南部电网和达特卡—克明500千伏输变电项目的多个变电站的顺利运行,吉国电网公司给这些项目配备了一批本国员工,项目团队尽早吸收他们参与工程建设、安装、调试的各个环节,给他们配备了中国师傅或助手,帮助他们尽快掌握先进设备和技术,还把他们当中大部分员工送到国内进行集中培训。
   吉国克明变电站运行维护人员阿斯哈尔告诉笔者,他和13名同事去年曾去中国新疆乌鲁木齐学习培训了两个多月,在特变电工的师傅的帮助下,现在已经能够熟练值守变电站主控室的各项工作。“虽然我过去在其他变电站干过,但如今能在对国家如此重要的现代化变电站工作,倍感自豪。”
   特变电工承建的克明500千伏变电站坐落在克明镇楚河西岸的铁列克山下,工程的建设给附近几个村子世代放牧耕作的千余村民带来了就业和致富的好机会。变电站旁边的丘洛克村,是一个有着13户60多人的小村落,村民们不仅将自产的新鲜牛奶、鸡蛋、羊肉、马铃薯和水果就近卖给了项目上的食堂,而且家家都有人在项目上打工。他们有的开吊车,有的搞安装,有的在货场干装卸,连过去很少出门的妇女们也在项目食堂、洗衣房、库房找到了活儿。
   村里有一位村民代表名叫奥拉尤别克,乡亲们参加工程项目建设大都是他联络组织的。他告诉笔者,在克明变电站打工收入比其他企业高,也比较稳定,头一年各户的增收约占往年农牧业收入的60%,去年达到了70%以上,今年大伙儿劲头儿更足了。赚了钱,有的村民家盖了房子、修了院子,有的娶了媳妇、买了汽车。奥拉尤别克自己开着的一辆崭新轿车,就是前年用打工挣的钱买的:“花了3000美元。”他笑嘻嘻地说。
   在延绵数百公里的项目沿线所在地,特变电工捐建小学、图书室、电脑室,提供桌椅、书籍、教具等教学设施,让更多的当地孩子通过读书改变自己和家庭的命运。他们还积极投身当地修路、植树等基础设施和民生改善的相关活动,在吉尔吉斯斯坦各地修桥铺路,引进蔬菜大棚种植技术,深受当地政府和人民群众的欢迎和好评。
   特变电工员工为了吉国电力发展的忘我工作和对吉国人民的友好帮助,深深地影响着当地群众,他们提起特变电工都会竖起大拇指,连称“哈拉绍!(俄语:好)”丘洛克村一位名叫拉克娅的大婶给笔者讲述了这样一个故事。她说,三年前变电站这一带还是一片荒原。春天到了,村子里来了三个中国年轻人,他们是勘查变电站地址的特变电工师傅。“我的两个儿子都出去工作了,家里有空着的房子,就让他们住在我家里了。他们没日没夜地测量啊、计算啊、开会啊,整天吃干粮、喝凉水、穿着衣服睡觉,我看了实在心疼。后来,我就给他们做饭、烧奶茶,给他们拿来新做的被褥,夜里起来给把炉子烧起来,烤干他们潮湿的鞋袜。他们的衣服脏了破了,是我给浆洗缝补;他们中有人淋雨发烧了,我给端水送饭。他们在我家住了三个多月,临走时都叫我妈妈,我又多了三个中国儿子。如今变电站盖了宿舍,有了食堂,但我的中国儿子还是经常来我家,要吃妈妈做的‘嘎戈特蒙’(烙饼)和奶酪。他们说,时间长了不吃还真是想念……”
   鉴于建设达特卡—克明500千伏输变电工程的出色表现,吉国又将比什凯克热电厂改扩建工程交给特变电工承建。刘昕说,该工程2017年底建成后,将为首都150万人民送去更加稳定充足的光明和温暖。
上一张 下一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