会员注册    摄影师注册

 
  • 图片信息 >>
  • 编号:91461
    图片尺寸:2848X4288
    大小:5971KB/35826KB
    作者:图片由本人提供
    分类:新闻图片->人物
    关键字:东西南北新疆人 王世杰 考古事业 编剧 新疆歌舞 无障碍电影电影讲解 盲人版电影 歌舞创作 文化 文艺
    图片ID号:13161122255
    图组ID号:21289
王世杰:让新疆歌舞大放异彩
(13/14)
2016年01月13日 17:36:47
上一张  
下一张
 
图片说明:
  王世杰在上海国泰影院为盲人讲解《画皮-2》后,与盲人合影拍照。
组图说明:
  文/贾春霞
   已进入古稀之年的王世杰,和新疆有着不解之缘。他生在天津,17岁时从家乡考到遥远的西北边疆,在和田师专学习维吾尔语言文学。抱着支援边疆建设的满腔热情,毕业后留在了和田,并且在那里一待就是18年。1981年,在父母的期盼中,他回到了天津,后来又辗转到上海工作。他说,在新疆的岁月是刻骨铭心的,一辈子也不会忘掉。
   虽然已离开新疆30多年,但是王世杰对新疆的热爱始终萦绕于心。怀着满腔热忱,他创作了许多脍炙人口的新疆歌舞节目。其中由他创意、新疆和田新玉歌舞团表演的《幸福生活亚克西》,在2010年春晚上一炮走红,受到了全国亿万观众的瞩目。退休前夕,他婉拒了单位返聘,加入援助西部的“银龄行动“,重返新疆,援助新疆考古事业。无论在新疆还是上海,无论考古、作词还是编剧,他赋予艺术别样的灵动,让新疆歌舞在内地大放异彩。
   用艺术回馈故土
   “什么亚克西,什么亚克西呀,党中央的政策亚克西……”在2010年春晚上,《幸福生活亚克西》以歌舞形式展示了党的各项政策给新疆各族人民带来的翻天覆地变化,向全国人民打开了一幅喜庆、欢腾、多彩的绿洲生活画卷。活泼生动的歌词,欢快热闹的歌舞,这个充满正能量的节目被亿万观众所喜爱。
   “这个节目在和田地区演出了200多场,场场爆满。在上海世博会期间还演出了30多场,演完以后,演员们‘亚克西,亚克西,什么亚克西,党的政策亚克西’,这样一路唱着回到了新疆。”和田新玉歌舞团原团长牙生·艾买提回忆当时演出的盛况。
   《幸福生活亚克西》至今还是和田新玉歌舞团的压轴节目,在国外一些国家还进行过演出。这首作品是王世杰在新疆18年生活积淀的迸发,更是他对新疆这片热土的深情回馈。
   上世纪60年代初,17岁的王世杰从家乡天津考到和田师专学习维吾尔语言文学专业。虽然,当时和田的生活条件十分艰苦,但王世杰抱着支援边疆建设的满腔热情,毕业后毅然选择留在和田。
   期间,有一年半的时间,王世杰在农村和各族老乡同吃同住同劳动,跟他们建立了深厚的情谊,能歌善舞的各民族同胞给他留下了深刻的印象,这为他日后创作新疆歌舞打下了深厚的生活基础。
   后因牵挂年迈父母,他在和田生活了18年后回到了天津,又辗转到上海工作。在奉贤博物馆任过馆长,在上海自然博物馆从事过考古,在上海科技馆做科普工作。
   虽离开新疆多年,回忆在新疆的那段岁月,王世杰刻骨铭心:“那是我一生中最好的时光,虽然生活艰苦,但却充实而有意义,是最能锻炼人,最出成绩的十来年。”
   正因为此,退休前夕,王世杰婉拒了单位返聘,做出了一个让人意外的决定:加入援助西部的“银龄行动”,重返新疆。
   重返熟悉的大漠戈壁和绿洲, 援助新疆考古事业,王世杰感到前所未有的踏实和兴奋,在这里,他的生命激情又一次被点燃,他写随笔、写散文等,感受到精神世界是如此充实。
   《神秘的大漠边缘》这本书就是王世杰关于新疆和田的一段生活记忆,在这本书里,他写了和田的历史、 风物、少数民族的风情。为写这本书,他又多次去和田地区体验生活。
   艺术来源于生活。正是年轻时生活在新疆,后又数次往返新疆,王世杰看到了新疆发生的巨大变化,于是创作出歌舞节目《幸福生活亚克西》。看到这个节目如此受各族人民喜爱,王世杰感到非常欣慰。
   为“无障碍电影”献余热
   “银龄行动”圆满结束,王世杰带着沉甸甸的收获回到了上海。退休之后,曾经忙碌的生活渐渐变得寂寞而乏味。晚年生活的意义究竟在哪里?王世杰陷入了苦闷中。
   2006年年末的一天,坐在电视机前打发时间的王世杰突然被一条“北京开展为盲人讲解电影”的新闻吸引住了。“当时,看到这条新闻马上想到我也可以做这事。我对电影有一定的解读能力,我的声音还可以,普通话还算标准 ,于是我就给上海残联打了电话,说北京有人在给盲人讲电影,上海有没有这个队伍?有的话,我能不能报名参加?”虽时隔多年,王世杰回忆起那时的情景内心依然激动。
   听到答复说上海暂时还没有这样的队伍,王世杰决心尝试做这项事业。在63岁这一年,王世杰给自己的晚年生活找到了新的方向,为盲人朋友讲解电影,为他们带去艺术的享受。
   凡事说易做难。何况在上海,为盲人讲解电影并没有先例,也没有经验可循。盲人看电影的困难到底在哪儿,王世杰并不了解。为此,他常常蒙上双眼在黑暗中静静去听电影,切身体会盲人看电影时的需求。
   “看电影对视力健康的人来说是很轻松的娱乐,但盲人只能靠听觉来体会,如果没有解说,画面是什么样他们不知道,无法感知具体情节。”王世杰所做的就是按照盲人需求制作更为详细的电影解说词。这需要他把角色所处的环境、故事发生的背景、演员的相貌、服装等在短暂的时间里用形象的语言解说出来,实现盲人也能无障碍“看”电影的目的。
   对于当时已过花甲之年的王世杰来说,先完成剧本,再想办法在100多分钟的电影对白间隙加入讲解词谈何容易。由于缺乏经验,写第一部盲人版电影《三峡好人》的讲解词时,王世杰一边听电影的对白,一边一字一句记下来,然后进行二度创作,最后进行电脑输入,一部一百多分钟的电影讲解词需要10来天的时间才能完成。
   在老伴的协助下,王世杰完成了《三峡好人》的讲解词。在这部盲人版电影处女作中,他把自己丰富的情感都融入到了长达20多页的讲解词中。
   2007年,近百位盲人走进电影院,在王世杰充满磁性声音的讲解中,他们平生第一次完整地感受到电影艺术的魅力,有的人“看”完电影热泪盈眶,有人“看”了一遍又一遍,甚至把王世杰在电影中解说词都记下来了。
   “我做这个事,目的就是要叫盲人们真正欣赏电影,让他们在黑暗中也能享受有趣的业余生活,只要他们愿意看,我就没有白付出。”王世杰说,看到盲人朋友能从他解说的电影中获得生活的乐趣,他非常开心。
   每创作一部作品,王世杰都要查询大量书籍资料,加入到讲解词中进行深度解读,并不断积累经验,让盲人电影的内涵和表达方式更加深入他们的心灵世界。短短几年间,王世杰先后完成了10多部盲人版电影的讲解,而且每一部电影都大受欢迎,他也成为上海无障碍电影的开创者。
   将爱心接力传递
   经过7年一个人的“战斗”,王世杰开创的无障碍电影事业如今已成为上海社会公益风尚。在他的带动下,越来越多的主持人和大学生成为盲人电影讲解志愿者。
   “王世杰老师是我们上海无障碍电影的创始人,我们闵行(区)是个发祥地,上海市就是根据我们闵行区这个情况,逐步发展的,有很多志愿者在王老师的引领下逐步成长起来。”上海市闵行区残疾人联合会副理事长郑健自豪地说。
   2013年10月,在上海东方电视台流光异彩的演播大厅,一场大型直播仪式拉开帷幕。上海100多位广播电视主持人从王世杰手中接过了水晶话筒,上海残联和上海文广集团授予王世杰“上海无障碍电影讲解第一人”的荣誉称号。
   “主持人加入这个队伍,将使无障碍电影的讲解质量得到极大的提高,无障碍电影的覆盖面积也会得到很大扩展。”从事多年无障碍电影事业的王世杰说,他不仅为上海无障碍电影事业后继有人感到高兴,也替盲人朋友感到幸福和骄傲。
   虽然岁月不饶人,但王世杰依然全身心投入到每一部盲人版电影的创作中,并且每个月为盲人讲解一次电影。
   2015年8月19日,一个阴雨天,在上海市闵行区图书馆,王世杰正在指挥调整电影《归来》的画面和音响。为这部电影,他已经准备了10多天时间。
   一盏台灯,一条毛巾,一个旧的保温杯,一副老花镜,8年来,它们是王世杰从事盲人电影解说的全部道具。尽管观众都是盲人和低视力者,但细心的王世杰还是将台灯用毛巾覆盖着,怕灯光强烈影响到他们看电影。
   “本片故事发生在40多年前的文化大革命时期,年轻的朋友们,往事并不如烟,请你们静下心来体验一下你们的父辈甚至是祖父辈们所经历的那个苦难的年代吧。这里是北方的一座城市,芭蕾舞团的排练室里正在排练芭蕾舞剧《红色娘子军》。”王世杰正在声情并茂地讲解电影《归来》。
   虽没有任何报酬,但多年来,王世杰却充满激情地投入到盲人电影讲解中。更为可贵地是,相濡以沫的老伴,始终默默支持并陪伴在左右。
   岁月荏苒,青春不在。73岁的王世杰老人说,近年来,新疆发生的变化天翻地覆,特别是高铁开通的消息让他很受鼓舞。他最大的心愿就是坐着高铁从上海回到新疆,回到这片他深爱的故乡,为可爱的家乡人讲讲电影,为不断变化的新疆再创作一些歌舞节目。
上一张 下一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