会员注册    摄影师注册

 
  • 图片信息 >>
  • 编号:71850
    图片尺寸:2724X4153
    大小:10106KB/60636KB
    作者:于雷
    分类:新闻图片->社会
    关键字:新疆地质矿产勘查开发局第十一地质大队 地质工作者 地矿工作者 新疆地矿局 大漠 戈壁 最美新疆人
    图片ID号:1292891385
    图组ID号:17542
“把脉”大地的地质找矿人
(9/42)
2015年05月25日 19:26:20
上一张  
下一张
 
图片说明:
  2015年5月22日,厨师余海宽在给大伙准备晚饭。看着队员们每天早出晚归的,余师傅也尽量变着花样满足他们的胃口。
组图说明:
  有这样一个群体,他们远离都市生活的繁华与喧闹,整日以大漠戈壁为家,与孤独为伴,饱览自然华章,触摸大地脉动。他们就是———
   □本报记者于雷 通讯员邹震摄影报道
   5月23日8时整,太阳已高挂在茫茫戈壁上空,射出耀眼的光芒。一股股热浪驱走了残留在沙砾间的寒气,开始在地质队营地的四周蒸腾。
   马军给队员做了简洁的工作交代,队员们又仔细检查了一遍随身携带的罗盘、GPS卫星定位导航仪等勘探设备,分乘两辆皮卡车驶向戈壁深处。汽车的轰鸣声打破了亘古荒原的静谧。不一会儿,营区又恢复了沉寂,只剩下一只半大的小狗无聊地撕扯着装煤炭的编织袋,发出刺刺啦啦的清脆声响。
   马军是新疆地质矿产勘查开发局第十一地质大队东天山沙垄南一带1∶50000地球化学普查项目组的负责人。项目组共有12人,8名技术人员、4名后勤保障人员。项目组负责勘查哈密地区沙垄南一带1200余平方公里范围内的矿产分布情况,为下一步在该区域找矿提供科学依据。项目区地处戈壁荒漠无人区,距营地最近的村镇也有200多公里之遥。该项目于2014年6月开始实施,现已接近尾声。近一年的时间里,马军和技术员们几乎走遍了区域内所有勘查点位。
   队员们每天的勘查线路在头一天就已确定好。当日的勘查任务是在一处1.8平方公里范围的断裂破碎带上,测制两条2.2公里长的地化剖面,并采集岩石样本。
   “工作线路是依据GPS提供的数据划定一条笔直的勘查线,每隔40米就要采集一定数量的岩石样本,记录地质信息、绘制图表,即便前面是高山阻挡也要笔直地穿越。”马军指着前方一座布满乱石的嶙峋山岗说道。
   8名技术员平均年龄27岁。今年34岁的马军显然是团队里资格最老的技术人员,队员们尊称他为“马工”。
   手牵测量尺走在队伍最前面的是项目组长田佳庆。小田今年26岁,2011年毕业于湖北国土资源职业学院的他可谓子承父业,虽然只有不到4年的工作经历,却已是一名“久经沙场”的地质工作者。小田说他每年都有近9个月在野外开展地质勘查,足迹遍布南北疆,曾有过从5米多高的土坎上跌落下来的经历。“幸亏背部着地,身上的睡袋和帐篷抵挡住了冲击。”小田说他现在一见到高山陡坡心里就有些犯怵。“犯怵也要爬啊,即便是坐在山坡上一点点地向前挪也要挪过去。”
   孟志豪是成都理工大学矿物矿床岩石学专业在读研究生,今年24岁的他是团队中年龄最小的一位。虽然长着一张娃娃脸,但举手投足间却透露出一份沉稳和专注。记者问他是否适应这种几乎与世隔绝的生活,小孟淡淡地说,已经习惯了。在此之前,小孟也曾在西藏、四川等地参与过一些地质勘查项目。相比之前连续几个月生活在高海拔地区,没电、没有通讯信号的经历,小孟说这次已经好很多。“营地里可以收到信号,还有发电机,每天都可以和家人通话,还能用电脑看电影。”
   小孟喜欢摄影,他的手机里存着很多自己和小伙伴们拍摄制作的延时摄影作品,其专业程度令人刮目相看。
   “既然选择了这份工作,就要做好吃苦的准备。”这是马军经常对技术员们说的一句话。8年的野外勘查工作,让马军经历了遭遇狗熊、狼群,掉入湍急的河流等等这些常人难以想象的危险。虽然年纪轻轻,马军却患有风湿性关节炎、肩周炎、胆囊炎等疾病,一遇阴冷天气,浑身酸痛不已。相比伤病和危险的困扰,更让马军难受的是对家人的愧疚。“妻子怀胎十月,我中间只回去过一次,儿子出生时我也不在身边。现在孩子已经两岁八个月大,每次回去,就是上厕所他都要缠在我身边。”
   让马军们感到欣慰的是通过自己的付出,换回了一袋袋沉甸甸的岩石样本和一个个数据详实的矿化线索,不断填补着新疆地质勘查工作的空白点。下一步,他们将马不停蹄地开展哈密地区卡瓦布拉克一带钨锡矿远景调查。“干这行会上瘾,那种痛并快乐的滋味只有身在其中才能体会得到。”马军说。
上一张 下一张